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房價卻居高不下,讓資產傳承成為許多家庭無法迴避的課題。詠達地政士事務所代書陳佳雯指出,近年來確實有感受到客戶對於「生前贈與」與「節稅式繼承」的需求增加,主要來自於兩大考量:一是希望善用分年贈與、信託或保險以降低稅負;二則是避免子女日後因房產繼承而引發糾紛。不過,她提醒,節稅與家庭和諧之間常存在矛盾,規劃前務必釐清優先順序。
生前贈與不動產 未必划算
陳佳雯指出「生前贈與」與「節稅式繼承」的差別,生前贈與房產雖能提前完成產權移轉,降低家庭爭議風險,但稅務上並無優勢。原因在於贈與是依公告現值計算,雖可能落在每年244萬元免稅額內,但受贈子女的「取得成本」偏低,未來出售時恐面臨高額房地合一稅。此外,過程中仍需繳納土地增值稅與契稅,且不能適用自用住宅用地的優惠稅率,稅負反而更高。甚至在贈與人過世前兩年內的贈與,仍會被併入遺產稅計算,讓許多長輩誤以為「先給就能避稅」的觀念並不正確。
相較之下,若以節稅為優先,陳佳雯建議不動產應保留至繼承時處理,現金、股權等流動資產則可透過每年免稅額逐年移轉。若擔心子女間爭執,則可搭配遺囑或信託,確保依長輩意願妥善分配。
繼承稅務盲點與節稅技巧
在實務上,不少人對繼承房產的稅務規則並不熟悉。陳佳雯提醒,若繼承的是長輩早期購買的房產,出售時可能可以適用「舊制財產交易所得稅」,僅針對房屋課稅、土地免納所得稅,負擔相對輕。此外,子女若將繼承房產作為自用並符合條件,未來換屋還能申請「重購退稅」。
更值得注意的是,繼承房產時若仍留有貸款,貸款金額可作為成本扣除,用以降低新制房地合一稅的稅基。換言之,「不必急著還清房貸」,反而能成為有效的節稅策略。
出售繼承房產的風險
繼承房產在出售時最大的風險來自稅負。如果房產被認定為新制課稅,且取得成本依公告現值計算過低,就會導致高額所得稅。陳佳雯建議,民眾可透過保留自用條件、善用貸款抵稅,甚至提前立下遺囑或信託,避免產權糾紛延宕出售時機,造成不必要的財務損失。
資產傳承理想三步驟
針對想提前規劃資產傳承的長輩,陳佳雯提出「算清楚、想清楚、說清楚」三大步驟:
- 算清楚:盤點動產、不動產,估算稅負與贈與額度,並透過保險等方式預留遺產稅資金。
- 想清楚:規劃資產分配策略,並為自己保留生活與長照資金,避免過度「裸捐」。
- 說清楚:將意願文件化,透過公證遺囑或信託確保法律效力,避免後代爭執。
她最後提醒,資產與稅務規劃牽涉專業且具時效性,建議有想要規劃的民眾應尋求地政士、會計師等專業人士協助,更確保家庭和諧與財富的永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