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青安居還是炒房幫兇?新青安貸款亂象考驗政府監管
M傳媒 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原本是為了幫助年輕人圓夢買房的「新青年安心成家貸款」(簡稱新青安),近期卻捲入「假自住、真出租」的爭議。許多網友在論壇抱怨,有人打著優惠貸款名義,實際上卻把房子出租套利,直言「這政策根本被玩壞了」,甚至懷疑新青安正在淪為炒房工具。隨著爭論聲浪擴大,主管機關已經展開調查。
新青安自 2023 年 8 月推出,由八大公股銀行承辦,提供青年購屋低利貸款。政策推出後反應熱烈,截至 2024 年 4 月底,核貸戶數已突破 7.5 萬件,金額超過 6000 億元,顯示市場需求驚人。然而隨之而來的卻是政策被濫用的疑慮。
據不動產業者透露,目前常見的違規手法包括:
其一,投資客找親友人頭申請,實際資金卻是自己出;
其二,購屋時聲稱自住,但交屋後立即掛出租廣告,甚至直接找租屋平台刊登;
其三,租約刻意不登錄,改用現金交易規避查緝。
對一般想買房的年輕人來說,這樣的「假自住」行為形同加劇市場競爭,讓真正有需求的人更難找到合適的房子。
一名資深房仲分析,政府規定新青安購屋者 5 年內不得轉售或出租,但銀行在貸後管理上多依賴戶籍登記或水電用量判斷,很難有效掌握實際狀況。他坦言:「若有人刻意規避,查核幾乎只能靠檢舉或抽查,難度相當高。」儘管違者依法可能被要求全額繳回貸款,甚至面臨偽造文書刑責,但執行面仍存漏洞。
網友對此現象反應兩極,有人怒批「政府到底在幫誰?年輕人買不起,投資客卻拿補貼炒房!」,也有人認為「只要沒賺太多,政府其實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然而,這樣的爭論正好點出政策與市場現實的矛盾:一方面希望扶助青年成家,一方面卻難防止資金挾帶套利心態流入。
金管會已注意到問題,並宣布將新青安貸款的貸後管理列為金檢重點,公股銀行也正建立跨行庫通報機制,針對短期內頻繁申貸或疑似出租的案例進行調查。房產專家「賣厝阿明」則提醒:「政策初衷是減輕剛需族的壓力,如果任由漏洞存在,最後受害的還是一般買不起房的年輕人。」他建議政府應引入更嚴謹的貸後查核制度,並建立違規黑名單,避免濫用行為重複發生。
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統計,新青安申貸熱區多集中於雙北、台中與高雄,而這些地方恰好也是租屋需求最旺的市場。貸款與租金市場高度重疊,更加深外界對「假自住真出租」的懷疑。
M觀點 新青安若缺乏有效監管,政策可能淪為投資客套利工具;但若管太嚴,又可能增加真正剛需族的負擔。這場政策與市場的角力,正考驗著政府如何在居住正義與金融風險之間找到平衡點。專家最後呼籲,購屋族應務實看待政策,切勿因僥倖心態鋌而走險,否則一旦被查獲,不僅要一次繳清貸款,還可能留下無法抹去的信用污點,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