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想在台北買房,要16年不吃不喝!」 專家直言,這是對統計數字的誤解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年輕人想在台北買房,要16年不吃不喝!」這句在網路上瘋傳的話,最近被李同榮指出其實是個「假議題」。根據內政部114年第一季資料,台北市房價所得比高達15.85倍,確實高居全台之冠,但這是否真的意味著年輕人必須16年不吃不喝才能圓購屋夢?專家表示,這種解讀方式存在著統計上的迷思。
數字背後:房價所得比的真相
根據內政部114年第一季最新數據,全國房貸負擔率平均為44.53%,房價所得比約10.24倍,但台北市的表現確實驚人,房貸負擔率高達68.94%,房價所得比更高達15.85倍,成為媒體報導「16年不吃不喝」的指標。六都房價負擔力分布呈現明顯差距:新北市房貸負擔率58.68%,房價所得比13.49倍;桃園市負擔最輕,房貸負擔率38.98%,房價所得比8.96倍;台中市為53.37%與12.27倍;台南市與高雄市則分別為42.23%、9.71倍與43.13%、9.92倍。
房價所得比的計算公式是『中位數住宅價格÷中位數家戶可支配所得』,這只是一個參考指標,不代表每個人都需要完全符合這個條件才能購屋。
統計迷思:中位數數字的陷阱
專家指出,房價所得比的計算方式存在先天限制。房貸負擔率的計算公式是「中位數住宅總價貸款每月攤還額÷家戶月可支配所得中位數」,而房價所得比則是「中位數住宅價格÷中位數家戶可支配所得」。問題在於,多數家庭不會硬買中位數總價的房子,而是會挑選自己可負擔的低於中位數價格的住宅。
台北市雖然房價高,但仍有價格相對親民的區域,如萬華、文山等區,加上首購貸款只需二成自備款,現實上年輕人並非真的要16年不吃不喝才能買房。
核心問題:所得成長追不上房價
這句「16年不吃不喝」說法,其實是想凸顯房價高,但真正的痛點是收入低、所得成長緩慢。現在的所得成長完全跟不上房價的速度,造成現在嚴重的『買不起』。一般來說,合理的貸款負擔程度為可支配所得的30%,但目前全台唯獨基隆市落在28.19%,其餘縣市都超過30%。
對比歷史數據,台灣1998~2002年間台北市房價所得比約5.75倍,現在已經高達16倍。若台灣經濟發展一枝獨秀,傳統產業停滯,貧富差距持續擴大,未來年輕人買房壓力只會增加。
區域差異:蛋白區的機會與挑戰
面對台北市高昂的房價,蛋白區的崛起為首購族提供了新的選擇。近年來,蛋白區的房價漲幅明顯高於市中心,這主要是因為市中心房價過高,使得購屋族轉向蛋白區尋找機會。近兩年房價漲幅較大的行政區就屬萬華、文山、南港3地。雖然這些區域過往被認為是台北市的蛋白區,但隨著交通建設與都市更新,生活機能已大幅改善。
務實策略:先求有再求好的購屋思維
面對高房價環境,專家建議年輕人調整購屋策略,先選擇可負擔住宅,再逐步改善居住條件。與其執著於等待價格回到過去,不如務實地根據自身需求與財務能力來選擇物件。重要的是把握『買得起、住得穩』的原則,選擇生活機能完善、通勤便利的區域。
政府政策的重點不只在於房價控制,而是「居住可負擔性」。
專家建議,應透過增加公共住宅供給,讓低所得族群至少能租得起房、買得起房,才能解決年輕人的居住問題。與其被「16年不吃不喝」嚇到,不如理性分析數據,找到屬於自己的購屋方式。「16年不吃不喝」只是噱頭,真正該關注的是所得與房價的比例,以及政策如何協助低薪族群站上房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