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後遺症爆發?「繼承6間房」震撼 專家:房市海嘯在路上
【M傳媒房產中心/報導】
「以後年輕人買房不是難,是根本沒機會買,因為家裡就會自動掉下來六間房!」最近在臉書《賣房知識家》社團掀起一片討論潮。少子化不是只有托嬰、學校關不完的問題,現在連房市都被點名可能會在二、三十年後迎來超級海嘯,一堆老房子等著被繼承,市場甚至可能「供過於求」。
獨生子女繼承六房不是夢
這場討論來自一位網友的精算。他指出,現在台灣夫妻大多只生一個小孩,而這個獨生子女,將來會同時繼承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三個家庭的房產。若另一半也是獨生子女,兩人加起來就能接手「六間房」。他直呼:「我們這代買不起,下一代根本用不到買。」根據內政部資料,台灣2022年總生育率只有0.87,創史上最低;同時,全台屋齡超過30年的房子已經超過一半,意味著未來二十年間,這些老房子大批進入「繼承潮」。
財政部數據顯示,2024年遺產稅與贈與稅總收達731億元,連續四年創下新高,這不只是稅收的增加,更是財富移動的具體印證。中國信託《2025台灣高資產客群財富報告》更揭示,未來10到15年將有5到10兆元財富從上一代轉移到下一代。
全台每4分鐘一件繼承移轉
代書業者也感受到變化。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2024年第一季全台不動產繼承移轉登記達1.79萬棟,等於平均每4分鐘就有一件不動產進入繼承程序,顯示台灣已邁入「遺產移轉高峰期」。不少年輕人突然變成「多房一族」,有的選擇賣掉換現金,有的乾脆當包租公靠租金生活,甚至有人笑稱:「上班只是興趣,生活靠阿公阿嬤。」
從數據觀察,台灣繼承與贈與不動產的件數連年創高,繼承件數占比已突破20%。換言之,市場上每五筆不動產交易中,就有一筆是「繼承」而非「購買」。這反映的不只是老齡化現象,而是社會流動性逐漸降低的警訊。
非都會區恐現「鬼城」現象
不過這個現象看起來甜美,背後其實藏著房市的結構性危機。經濟學家分析,少子化下,需求減少是肯定的,而大量繼承房產釋出更會加重供給。尤其在非都會區,年輕人都外移了,房子卻越繼承越多,最後恐怕不是漲跌問題,而是「根本沒人要住」。國家發展委員會的數據顯示,台灣將在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超過20%。到2070年,台灣總人口預計將縮減至1497萬人,較目前減少36%。
這種因繼承地域不同而導致的財富不平等,正在形成一種新型的階級固化模式。繼承台北市大安區房產與繼承雲林鄉鎮老宅,兩者間的資產價值與變現能力天差地別,這將進一步加劇都會區與鄉村地區青年在財富累積上的先天差距。
想賣賣不掉、想修不敢修
房地產業者也指出,老屋問題將被放大。未來繼承的多半是30、40年以上的住宅,管線老舊、耐震不足、漏水、屋況不明……修起來錢可不便宜。屆時,繼承人可能會出現「想賣賣不掉、想租沒人住、想修不敢修」的三難局面。根據內政部統計,2024年第四季全國待售新成屋首度突破11萬宅,低度使用住宅比率達9.79%,顯示庫存/空置壓力續升。這些數字背後反映的是市場供需的嚴重失衡。
在人口減少的大趨勢下,到2028年台灣將正式結束人口紅利期(即15至64歲勞動力占比逾總人口的2/3),此後扶養比壓力將顯著增加。根據國發會數據,未來每位青壯年須扶養一名老年人,家庭經濟負擔加重,購屋需求可能減少。
從資產思維到體驗思維的革命
面對高房價與通膨,八年級生、九年級生普遍出現「不買房等繼承」或「投資生活」的理財態度。與父母輩「有土斯有財」的傳統觀念不同,年輕世代更傾向將資金投入旅遊、美食、進修等「即時幸福」的消費上。這種「生活品質即資產」的新思維,反映的是對傳統財富積累方式的質疑與反思。
當實質購買力被通膨逐步侵蝕,年輕世代不再將房產視為唯一的財富避風港,而是轉向建構多元投資組合,並將生活體驗本身納入個人資產配置的一環。這種價值觀轉變,長期來看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房地產市場的需求結構。建商若仍停留在過去的「面積導向」「奢華包裝」思維,將與市場新主流脫節。
少子化不只改變家庭結構,更可能改寫台灣房市版圖。
雖然「夫妻繼承六間房」聽起來很夢幻,但真正的挑戰是,這些房子能不能用、能不能住、能不能賣。專家提醒,房價未來仍受通膨、土地稀缺、都市更新、區域發展等因素牽動,不至於一夕崩盤,但長期看來,房市確實會進入「人口紅利結束」的全新階段。房子最終還是拿來住的,面對即將到來的繼承潮,如何讓老宅重生、讓房子重新被利用,才是台灣下一個十年最該思考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