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徵出包!企業高管準時繳款竟遭註記「遲延繳款」四個月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每月帳戶維持兩百萬餘額、貸款自動扣款正常,聯徵報告卻離奇出現「遲延四到五個月未繳」紀錄,差點讓企業高管賠上違約金與畢生信用。一位大企業高階主管的親身經歷,狠狠打臉了這個迷思。明明每月帳戶裡都維持兩百萬餘額,貸款也僅幾萬元,自動扣款正常運作,聯徵報告卻硬生生標註他「遲延四到五個月未繳」,害他被三家銀行拒貸,交屋前夕差點面臨幾百萬違約金的驚天巨坑。
信用風暴:無故被列黑名單的驚魂記
這位主管多次向銀行申請房貸都碰壁,理由永遠是模糊的「綜合評分不足」。直到第三家銀行行員提醒,他才發現聯徵報告連續數月被標示未繳款,彷彿成了刻意欠繳、信用毀滅的黑名單客戶。問題是,每月5號的自動扣款早已設定好,帳戶餘額從未低於兩百萬。眼看交屋期限只剩兩週,一旦貸款無法核准,他不僅房子拿不到,還可能吞下上百萬違約金,辛苦建立多年的信用也恐一夕崩塌。
銀行授信部主管私下透露:「聯徵中心的資料來源是各金融機構,如果銀行上傳資料時發生錯誤,聯徵中心就會收到錯誤資訊。這種系統性錯誤雖然少見,但一旦發生對客戶的影響卻是毀滅性的。」
官僚困境:銀行體系的推諉與卸責
主管與協助的專業人士直衝銀行總部求助,但房貸主管僅淡淡表示:「這應該只是電腦判斷錯誤,發函給聯徵中心,兩週後就會更正。」兩週?對眼前可能違約的客戶來說,根本是災難。
由於聯徵資料錯誤,他已被三家銀行拒貸,依規定聯徵查三次後再查就暫停核貸,這筆房貸幾乎宣告死刑。房產專家分析:「這類案例顯示銀行內部控管可能存在漏洞。從資料上傳、系統判讀到人工覆核,任何環節出錯都可能造成客戶信用受損,但多數銀行缺乏緊急處理機制。」
絕地反擊:客戶權益的最後防線
眼看銀行態度敷衍,他當場提出最後通牒:若不立即處理,他將向金管會檢舉,並全面公開此事件。這才讓銀行急了,隔天早上主管親自打電話表示願意直接核准房貸,條件比照原先最優方案,利率、成數、寬限期都照給,還親自道歉。
資深律師指出:「根據《個人資料保護法》第11條,個人資料有錯誤時,資料保有者應主動或依當事人的請求更正或補充。若因銀行過失導致客戶權益受損,客戶可依法請求損害賠償。」最終,這位主管順利完成交屋,避免違約與信用毀滅的慘劇。但這個案例也暴露出台灣金融體系在客戶信用資料管理上的潛在風險。
預防之道:定期檢查聯徵的必要性
專家提醒,聯徵報告並非百分百可靠。許多人以為準時繳款、信用良好就能高枕無憂,實際上銀行系統或資料傳輸錯誤都可能造成嚴重後果。民眾應該養成定期查閱聯徵報告的習慣,特別是在申請重要貸款前。現在透過『個人線上查閱信用報告服務』,隨時都能掌握自己的信用狀況。」
系統風險:聯徵機制的潛在漏洞
聯徵中心雖然提供重要的信用資訊交換平台,但資料品質完全依賴各金融機構的輸入。如果銀行端出現系統錯誤或人為疏失,就可能產生連鎖反應。建議民眾發現信用紀錄有誤時,除向原銀行反映外,也可直接向聯徵中心提出異議申請。」
這件事告訴我們,信用比想像中脆弱,聯徵資料也可能出錯。
房貸是一輩子的大事,寧可多查一次,也不要在交屋倒數計時才發現自己被「誣陷」。年底將至,更是確認聯徵紀錄的最佳時機。準時繳款≠保證安全,自己的信用紀錄,自己守最安心。在這個數位金融時代,定期檢查信用報告應該成為每個人的財務管理基本功。
資訊來源,孔祥合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65488620519088/user/1000029115009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