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價登錄少寫60萬,房東說要你補回去!專家揭「現金暗帳」四大風險。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實價登錄少寫60萬,房東說要你補回去!」近期有租客在臉書《賣房知識家》社團分享親身經歷,表示房東賣房時竟拿出當初購屋「現金暗帳」說法,要求以高於市場行情價格購買,引發網友熱烈討論。不少人質疑:「這是不是逃稅後遺症?」專家提醒,這類說法背後潛藏四大風險,購屋族若不謹慎,恐淪為冤大頭。
案例解析:現金暗帳的合法性爭議
這名租客表示,房東稱當初買房除了合約成交價外,另付60萬元現金給前屋主,因此實價登錄資料「不準」。類似情況在房市並非少見,但地政士指出,自109年7月起,實價登錄制度新制規定,買賣雙方需共同申報成交金額,若故意隱匿現金交易,可能涉及逃漏稅。這種『現金暗帳』不僅涉及實價登錄申報不實,更可能構成逃漏稅捐罪。根據《稅捐稽徵法》第41條,納稅義務人以詐術或其他不正當方法逃漏稅捐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六萬元以下罰金。
故意隱匿現金交易,依法可處3萬至15萬元罰鍰,且可能面臨稅務機關追繳漏稅額及罰款的風險。購屋族若配合這樣的交易,等於間接參與違法行為。
市場現象:現金暗帳的三種常見情境
「賣厝阿明」分析,這類「現金暗帳」通常出現於三種情況:一是賣方想刻意墊高成交價;二是當初確實有逃稅需求;三是屋主或仲介利用資訊不對稱議價。在房市多頭時期,賣方容易產生『惜售』心態,認為當初買便宜了,現在應該賣更高價。但用『現金暗帳』作為加價理由,完全不符合市場邏輯。尤其在2025年房市盤整期,這種糾紛更容易發生。賣方以各種理由要求偏離市場行情的價格,但經查證後發現,多數都是議價策略而非事實。
實價登錄:市場行情的重要基準
實際查詢內政部實價登錄資料,系統仍是市場價格的重要參考。根據實價登錄制度,申報人必須在買賣案件辦竣所有權移轉登記30日內,向主管機關申報登錄,違反者將面臨罰鍰。實價登錄2.0實施後,申報責任回歸買賣雙方,且價格資訊更加透明。購屋族應該以實價登錄為基礎,再綜合考慮屋況、樓層、座向等因素進行價格調整。專家建議,若遇到房東拿「暗帳」說事,購屋族應要求提供當初付款證明,必要時可向地政事務所調閱歷史資料;同時注意裝潢費用是否與成交價分開計價,避免成為房價被墊高的漏洞。
自保策略:購屋族的三大防線
面對可能存在的「現金暗帳」陷阱,專家建議購屋族建立四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查證實價登錄
仔細比對近半年到一年的實價登錄資料,了解區域合理行情。內政部實價登錄網提供完整歷史交易資料,可作為議價的重要參考。
第二道防線:要求資金證明
如果賣方聲稱有額外現金交易,應要求提供銀行取款紀錄、資金流向證明等具體證據,不能僅憑口頭說法就接受加價。
第三道防線:合約明確記載
所有交易條件都應白紙黑字記載在契約中,避免口頭承諾。必要時可請地政士或律師審閱契約,確保自身權益。
法律責任:參與暗帳交易的潛在風險
購屋族若明知是『現金暗帳』仍配合交易,可能被視為共犯結構的一環。不僅未來轉售時會面臨同樣問題,更可能涉及法律責任。根據《平均地權條例》第81-2條規定,違反實價登錄申報義務,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命其限期申報;屆期未申報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
官方數據為準,別被「口頭說法」誤導。法律專家提醒,遇到房東聲稱「實價不準」,最好以公開市場行情作為基準,必要時請估價師評估,避免衝動出價。
畢竟在資訊透明的時代,白紙黑字比口頭說法可靠得多。
正如網友所言:「寧可錯過一間房,也不要買錯一間房!」尤其在2025年的房市盤整期,謹慎查證、保護自身權益,才是購屋最穩妥的策略。面對各種銷售話術,保持理性判斷、堅持合法交易,才能避免成為房市冤大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