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仲抬價手法曝光!一句「隔壁賣多少」硬拉高房價 購屋族怒吼:漲不合理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隔壁都賣這個價了,你這間當然也要參考!」看屋族在買房知識家揭露房仲業慣用抬價手法。原來不少房仲會直接拿社區最高成交價作為定價依據,完全忽略每間房子的屋況、樓層、採光與裝潢差異,這種「齊頭式比價」正成為推升房價的隱形推手。
高價案例成定價標準
這位看屋族詳細描述他的看房經驗,發現房仲最常掛在嘴邊的就是「隔壁棟前幾個月賣了多少錢」、「同社區最近成交價到多少」,但仔細追問才發現,這些參考案例很可能是投資客短期買賣、或是經過全面裝潢翻新的特殊案例。實價登錄雖然提供透明資訊,但也成為房仲銷售的話術工具。業者往往選擇性提供對自己最有利的成交案例,忽略個別物件的條件差異。
然而房仲卻用這些最高價案例作為標準,要求所有房子都要向高價看齊。確實有部分同業會用最高價來定錨,但這對買賣雙方都不公平。我們堅持提供完整成交行情,讓客戶看到最高價、最低價和平均價,才能做出理性判斷。
投資客操作拉高行情
房產業者私下透露,這種手法確實是業界常見的銷售技巧。由於實價登錄公開後,買賣雙方都能查詢到成交行情,房仲自然傾向引用對自己最有利的價格。特別是在預售屋市場,投資客操作的案件往往會精心裝潢並創造話題,容易拉高社區行情,成為房仲說服其他屋主抬價的最佳工具。
投資客專挑景觀戶、高樓層等條件好的物件,經過包裝後以高價成交,這些案例就被拿來作為整個社區的定價基準,完全不考慮其他物件的實際條件。
層層堆疊的價格陷阱
令人擔憂的是市場上出現一種「錨定效應」的定價策略。房仲會先找出社區內最高成交價,然後以此為錨點,說服其他賣家訂出接近的價格。這種心理學上的錨定效應,讓買賣雙方都被最高價牽著鼻子走。賣方覺得自己的房子也該賣那個價錢,買方則被灌輸『這個價格很合理』的觀念。
這樣層層堆疊下來,整個社區的房價就被一步步推高,形成「只漲不跌」的異常現象。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同一社區內不同物件的價差可達15-20%,但在齊頭式比價下,這種合理差異反而被忽略。
忽略房地產的個別性
市場專家分析,這種齊頭式的比價方式,完全忽略了房地產最重要的「個別性」。每間房子因為座向、樓層、維護狀況和裝潢程度不同,本來就該有價格差異。房地產價值應該考量六大因素:地段、屋齡、樓層、座向、裝潢和維護狀況。單純用『同社區』作為定價標準,是過度簡化的做法。
但現在卻被簡化成「同社區就該同價位」的荒謬邏輯,這正是造成房價不合理上漲的關鍵因素之一。特別是老舊社區中,經過翻新的物件與未整理物件,價差應該更明顯,但在齊頭式比價下,這種差異被刻意模糊化。
購屋族的自保策略
面對這種市場亂象,專家建議購屋族應該要更精準地判斷房屋價值。與其盲目相信房仲提供的參考價格,不如親自調查實價登錄,仔細比較每個物件的個別條件。購屋族應該學會看實價登錄的細節,注意備註欄位的特殊說明,像是『含裝潢』、『親友交易』、『債務糾紛』等關鍵字,這些都會影響成交價格的真實性。
同時也要認清,那些經過投資客精心包裝的物件,其價格可能已經包含過多的「溢價」。一般來說,投資客物件的溢價空間約在10-15%之間,這部分應該在議價時扣除。
買房是人生重大決定,與其被牽著鼻子走,不如回歸房屋本身的實際價值,才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家。在資訊透明的時代,購屋族更應該培養獨立判斷能力,拒絕被齊頭式比價綁架,讓房價回歸合理的市場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