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貨幣成逃稅天堂?台灣15億交易大漏洞 財政部追稅竟束手無策
台灣虛擬資產市場快速成長,卻也為稅務機關帶來前所未有的監管難題。根據財政部最新統計,截至今年5月已完成洗錢防制聲明並辦理營業登記的虛擬資產服務業者共26家,2022至2024年間交易規模從7億元攀升至15億元,呈現翻倍成長。然而,在交易量激增的同時,稅務機關卻面臨追稅困境,凸顯現行法規與新興金融模式的落差。
法規真空期 課稅依據不足
審計部最新報告指出,虛擬資產交易涉及營業稅、所得稅及遺產贈與稅等多種稅目,但關鍵的《虛擬資產服務法》仍在預告階段,導致財政部難以制定完整課稅規範。目前稅務機關僅能依現行通報資料進行查核,並將國內平台交易列為重點項目,對於去中心化交易所或國際平台的交易行為幾乎束手無策。這種監管缺口不僅影響稅收,也可能衍生洗錢防制漏洞。
跨境交易成追稅黑洞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台灣投資人多透過國際知名平台進行虛擬資產交易,這些跨境活動往往不在現行查核範圍內。審計部警告,點對點交易、去中心化金融等新型態交易模式,更讓稅務機關難以掌握完整交易紀錄。在缺乏國際稅務合作機制下,這些「看不見的交易」可能成為課稅死角,影響稅收公平性。
隨著虛擬資產日益普及,台灣正面臨金融創新與稅務監管的關鍵轉型期。專家建議,主管機關應加速立法進程,同時借鏡國際經驗建立跨境資料交換機制,才能在促進產業發展與維護稅制公平間取得平衡。這不僅關係國家稅收,更是健全虛擬資產市場不可或缺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