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社區老屋都更爭議升溫,居民憂心鬆綁恐失籌碼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台北市民生社區以美式街廓規劃聞名,綠意盎然,但隨著老舊四、五層樓建物年久失修、頻傳漏水,加上無電梯設計,社區高齡居民上下樓困難,人口流失問題逐漸浮現。近年不少里民希望透過都更改善生活環境,卻受限於連棟建築必須整體開發的法規,推動進度受阻。
精忠里里長賴美旭指出,里內九成七建物為四層樓公寓,屋齡偏高,常有漏水問題,甚至曾間接引發鄰居糾紛。加上年長者上下樓不便,參與社區活動也受限,讓居民對都更需求日增。東榮里長鄭玉梅說,里內65歲以上長者占二成,今年重陽敬老金發放逾1700人,部分住戶因建物無電梯而被迫出售老屋搬家,導致社區人口逐漸流失。富錦里長李煥中則指出,年輕世代及中壯年購屋族多選擇管理完善的新大樓,對舊公寓管理與生活便利性需求增加,使民生社區人口結構改變。
為解決老屋重建困境,台北市都發局提出鬆綁連棟建物限制方案:只要基地面積達一千平方公尺、剩餘基地達五百平方公尺,就可進行重建,建蔽率也將由原本50%提高至75%。同時,針對臨八米以上道路的住宅用地,將放寬地下層及一、二樓設置一般事務所及自由職業事務所,部分提案甚至建議二樓可設醫療保健服務業,以因應住商混合使用需求。
不過,居民對鬆綁方案仍存疑慮。部分里民擔心,一旦開放連棟重建,若有不同意戶被劃出,建商可能拆到只剩一堵牆隔開,失去談判籌碼,也增加施工安全隱憂。市議員詹為元出席委員會時表示,雖有結構技師把關,但都更損鄰案件層出不窮,如何保障居民權益仍須審慎討論。富錦里李煥中則擔心,不同建商規劃差異,可能破壞現有綠化廊帶及一致性景觀,也讓社區自行維護鋪面與綠帶困難。
都市計畫委員會主席、副市長李四川總結指出,民生社區建物老舊,確有都更需求,但連棟建築只要有一、兩戶不同意,就難以推動。他強調,都發局將綜整各方意見,尋求平衡方案,再提交大會討論,盡可能兼顧居民安全、生活便利與社區景觀完整性。
民生社區的都更議題,既牽涉居民生活安全,也關乎歷史建築保留與城市景觀完整,如何在保護住戶權益與促進都市更新間取得平衡,成為市府與社區共同面對的挑戰。圖/google ma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