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見面談」曝光!買賣雙方隔小房間,房仲心理戰全程操控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房仲操控心理戰術曝光,買房者必看!從隔間傳話到營造緊迫感,掌握這招才不吃虧
「說是見面談,結果卻被分在不同小房間,連對方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這句抱怨最近在臉書《賣房知識家》及各大房產論壇熱烈討論。不少買賣雙方坦言,這種買賣雙方見不到面的「見面談」,讓人既緊張又好奇:到底在談什麼?房仲為什麼要安排這樣的協商模式?背後又藏著什麼心理策略?
走進房仲門市,你會發現買方和賣方被分別帶到不同小房間,房仲穿梭其中,傳話傳情。
資深房仲透露,這是台灣不動產交易中常見的「最後一哩協商」手段,主要目的是打破價格僵局。當出價只差一線,誰都不願先讓步時,見面談就成了催促成交的關鍵。
心理專家指出,隔離協商有助於控制情緒,避免雙方直接衝突。
透過房仲傳遞訊息,例如「屋主正在考慮其他買家」或「買家準備看別間」,營造緊迫感,刺激決策心理。買方聽到「可能失去機會」,賣方得知「對手可能撤單」,大腦自然啟動危機反應,更容易作出決定。
資深房仲經理分享,他曾經見面談從下午兩點一路談到凌晨三點,中間叫了三次外送,從池上便當吃到鹽酥雞,最後在宵夜香氣中達成協議。他笑說:「這種馬拉松式協商,考驗的不只是價格,還有誰先撐不住心理戰。」
不過,見面談並非萬靈丹。
地政士提醒,買賣雙方在進入見面談前,務必做足準備。確認自己真的想成交、設定價格底線、必要時找親友陪同提供客觀意見,都是避免衝動簽約的重要防線。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每筆交易都需要走到見面談這步。
資深業者指出,如果雙方透過電話或通訊軟體就能達成共識,隨時可以直接簽約。見面談通常只在價格僅差數十萬或幾十萬元、雙方僵持不下時才會使用。
見面談就像一場精心設計的心理博弈,買賣雙方在看不見對手的空間裡,面對房仲傳遞的每一個訊息,都必須冷靜分析。下次被請進小房間時,記得這不是對立,而是促成交易的最後推手。保持理性、堅守底線,或許就能在房市心理戰中,為自己爭取到最理想的成交條件。畢竟,在房地產交易中,最好的結果永遠是買賣雙方都能笑著離開談判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