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財富岔路:朋友買股我買房 如今資產差距驚人
中華民國不動產金融知識發展協會理事長/呂崑富
「20年前,朋友信誓旦旦說要買銀行股滾利,我默默買下第一間房。如今我坐擁兩間房產,她卻仍在租屋,手上只剩1、200萬現金。」這則來自網友的真實故事,在論壇上引發熱烈討論。同樣起跑點,不同理財選擇,為何造就如此懸殊的結果?是股票吃人,還是房市護身?台灣這20年的財富重新分配史,給了我們最真實的答案。
呂崑富表示,這名網友分享,20多年前與朋友同時萌生置產念頭,朋友選擇將資金投入股市,主打銀行股長期投資、獲利再投入的策略;自己則從未接觸股票,專注攢錢買房。時光流逝,如今網友已擁有兩間房產,朋友卻仍在租屋市場浮沉,手上現金僅1、200萬元,令人不解當年投入股市的資金究竟流向何方。
對照台灣過去20年經濟數據,這個案例反映出多數台灣人的財富軌跡。
根據內政部房價指數,2001年至2023年間,全台房價漲幅超過150%,六都部分區域甚至出現300%以上的驚人漲幅。同時期,台灣加權指數從約5000點攀升至萬七以上,漲幅約240%,看似股市表現不輸房市,但多數散戶的實際體驗卻非如此。
理財專家分析,關鍵差異在於「槓桿操作」與「持有慣性」。
台灣購屋通常可運用3-5倍財務槓桿,且多數人買房後會長期持有,無形中吃滿整個漲幅。反觀股票投資,散戶常見「賺一點就跑、套牢就抱」的習慣,加上頻繁交易產生的摩擦成本,往往錯過長期複利效果。以銀行股為例,雖有穩定配息,但若在金融海嘯等波動期間賣出,就會中斷複利累積。
呂崑富補充,台灣散戶偏愛的高股息ETF,雖然提供穩定現金流,但若將股息花用殆盡而非再投資,長期資產累積速度就會落後房市。尤其近年通膨侵蝕購買力,200萬現金的實質價值已不如往昔,反觀房產卻能隨通膨調整價值,形成財富保護機制。
過去20年台灣房市經歷數波多頭,早期購屋者除了享受資產增值,更獲得「強迫儲蓄」的效果。每月房貸繳款無形中累積資產,而租屋族雖擁有資金運用彈性,但若缺乏紀律性投資,很容易在消費生活中逐漸稀釋本金。
20年光陰,這對朋友走在不同的財富道路上。
買房者靠著槓桿與時間累積資產,買股者卻可能敗給人性與波動。這個故事不是要否定股票投資,而是提醒理財成功的關鍵:不論選擇何種工具,都需要明確策略、執行紀律與長期堅持。與其糾結「買房好還是買股好」,不如認清自己的財務性格,找到最適合的財富累積模式。畢竟,時間是公平的,如何讓時間成為財友而非財賊,才是我們都該學習的功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