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榻前的財務覺醒:賣房變現2000萬,他為何選擇「租房過日子」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網友在臉書《賣房知識家》分享自己的人生抉擇,指出持有15年的房子在賣出後獲利2000萬元,並選擇租屋生活,每月房租僅2萬5千元,讓他感受到「現金才是最重要的資產」。這段心得引發不少網友共鳴,也再度點燃台灣房市中「持有自用房還是變現保現金」的討論。
該網友回顧自己過去的決策,坦言雖然房子增值了,但長期持有也意味著資金被套牢,「房子沒賣,你都是負的。」他表示,直到身體出現狀況住院時,才真正意識到過去把資產鎖在房子裡的局限性,「別以為自己可以活很久,活得理所當然,生病後你才發現原來這都是一場空。」在賣掉房子後,他將資金存入定期存款,一年利息約34萬元,足以支應每月房租,讓生活更輕鬆無壓。
房市專家指出,這名網友的做法在台灣並非個例,尤其對於高齡或健康風險增加的房東而言,將房產變現、保留現金流,是一種降低風險、提升生活彈性的策略。過去台灣房市盛行「買房就是保值」的觀念,但現金流的重要性常被忽略。房價雖然會增值,但同時伴隨稅負、維修費與房貸利息等成本,如果資金被長期鎖住,遇到突發需求或健康問題,可能反而成為負擔。
此外,專家提醒,現金資產不僅能提供生活保障,也能靈活應對各種投資或理財機會。以這位網友的例子來看,2000萬元存入銀行定存或低風險理財工具,除了支付房租,也能應付日常開銷,保有自由度與安全感。對部分高齡或退休族群而言,比起持有不動產,「保有現金」往往更能確保生活品質。
然而,也有房市分析師認為,房產仍具有一定增值潛力,若能同時兼顧現金流規劃,將部分資金變現、部分房產保留出租,也是可行策略。重點在於衡量自身健康、生活規劃與財務需求,而非盲目追求房價增值。
網友的經驗,再次提醒社會大眾:資產配置不能單看帳面增值,現金流的自由度與生活保障才是長期幸福的重要因素。無論是賣房變現,還是保留持有,最關鍵的是找到適合自身生活與健康狀況的方式,而不是被「房價升值」的觀念綁住。
對許多人來說,房子固然重要,但活得安心、生活無壓才是最大的財富。正如這位網友所說,有現金,生活可以更輕鬆自在;沒有健康或時間,再多房產也只是空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