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房貸緊縮危機:首購族與換屋族面臨「貸不到」新困境
2025年台灣房市雖未見崩盤,但購屋族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貸款緊縮」挑戰。根據聯徵中心統計,今年第一季六都房貸核貸件數年減36.3%,台北市平均核貸成數更跌至68.6%,創下近年新低。許多首購族與換屋族發現,即便符合資格,銀行仍可能因房屋條件、個人財務狀況或地段因素,大幅下調貸款成數,甚至直接拒絕受理,使得「買得起卻貸不動」成為當前房市最現實的困境。
房屋用途與坪數成隱形地雷
許多購屋族誤以為「合法」的房屋就能順利貸款,但實際上,銀行對小坪數、非住宅用途的物件審查極其嚴格。例如台中一名首購族購買「住辦合一」產品,因建物登記為「辦公室」,最終僅獲65%貸款,且利率高於住宅標準。類似案例層出不窮,特別是12坪以下小宅、SOHO宅或商業登記物件,即便實際居住,銀行仍可能視為投資用途,直接限縮成數或拒貸。專家建議,購屋前務必確認「土地使用分區」與「建物謄本」,選擇15坪以上、用途明確為「住宅」的產品,才能避免資金斷鏈風險。
個人條件與地段影響核貸結果
除了房屋本身,銀行對借款人的職業、信用狀況、負債比也越來越挑剔。近期甚至有案例顯示,工程師因收入穩定較易過件,而名下已有房產者,即便換屋也可能被視為投資客,成數遭砍。此外,地段同樣關鍵,新興重劃區雖房價較低,但若生活機能不足,鑑價可能低於成交價,導致自備款需額外補足;老舊公寓則因屋齡高、耐震疑慮,銀行可能縮短貸款年期,使月付壓力倍增。
「貸不到」比利率更致命
目前市場焦點多放在房貸利率攀升,但對購屋族而言,「核貸成數不足」才是真正危機。住商機構統計顯示,六都房貸件數大幅下滑,其中台北市年減逾40%,新北市更暴跌44%。許多買方簽約後才發現銀行核貸金額遠低於預期,面臨違約或資金周轉困境。專家提醒,購屋前應先評估自身財務狀況,並主動向銀行試算貸款條件,避免因成數不足導致交易破局。
審慎評估再出手
當前房市已從「買不買得起」轉為「貸不貸得到」的時代,購屋族需更謹慎評估房屋條件、自身財務與銀行政策。建議優先選擇符合住宅用途、地段成熟的物件,並提前備妥財力證明,甚至考慮增提保證人或擔保品以提高核貸機會。在銀行放款趨嚴的環境下,唯有做好萬全準備,才能避免「夢想成家」卡在最後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