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售屋明年度完工,剩下2間還沒賣出,那算是被挑剩的比較差的房嗎? | M傳媒
【M傳媒房產中心/綜合報導】
這個問題在房產論壇引發討論,多數人直覺認為「最後剩下的就是最差的」,但房產專家卻提出不同觀點:在當前市場中,這些「尾盤戶」可能是被低估的寶藏,也可能是確實存在硬傷的產品,關鍵在於購屋者的判斷力。
走進即將完工的預售屋接待中心,銷售人員熱情介紹著僅存的兩戶單位,許多購屋者心中不免浮現疑問:「為什麼這兩間還沒賣出去?是不是有什麼問題?」這樣的疑慮確實其來有自。房產市場中,預售屋的銷售順序通常反映了產品的受歡迎程度,好戶別、好樓層、好面向的單位往往最先被搶購一空。
然而,房屋專家分析,預售屋尾盤未售出的原因相當多元,不一定代表產品本身有問題。有時候可能是因為價格設定較高,或是坪數特殊不符合多數買家需求;有時純粹是因為市場景氣變化,或是建商保留給特定客戶後又重新釋出。甚至有些建商會刻意保留部分條件較佳的戶別,等到接近完工時再以較高價格出售。
判斷尾盤戶是否值得購買,專家建議從幾個面向評估。
首先是檢視未售出單位的客觀條件,包括樓層、面向、格局、坪數和周邊環境。如果僅是因為坪數較大導致總價偏高,或是面向非主流方位(如非坐北朝南),但本身格局方正、採光通風良好,這樣的物件反而可能是撿漏的好機會。
其次要考慮的是價格談判空間。
預售屋銷售進入尾聲,建商通常更有意願提供價格讓步或附加價值,以加速完銷。購屋者可以大膽提出合理的價格要求,有時能爭取到比早期購買者更優惠的條件。特別是接近完工時,建商為了減少尾盤管理的成本,讓利意願往往更高。
另一個關鍵因素是檢視建商的信譽和過去完工品質。
如果該建商過往紀錄良好,且已完工的建物品質穩定,那麼尾盤戶的風險相對較低。反之,若是信譽不明的建商,即使價格再吸引人,也應該更加謹慎評估。
市場觀察家指出,近年台灣預售屋市場熱絡,確實存在「早期鳥搶好貨」的現象,但這不表示尾盤就一定是劣質品。有些情況是早期購屋者偏好特定樓層(如避開4樓、頂樓等),或是偏好特定面向(如避開西曬),但這些被「挑剩」的單位,實際上可能完全符合某些購屋者的需求。
對於考慮購買預售屋尾盤的消費者,專家建議實地走訪基地周邊環境,仔細研究平面圖和格局配置,並詢問已購戶的購買原因,綜合評估後再做出決定。畢竟,房子的價值最終取決於是否符合居住者的需求,而非單純的銷售順序。
最後的不一定是最差的,就像珍珠需要慧眼才能識別。
那些靜待有緣人的尾盤戶,或許正藏著最適合你的夢想家園。與其被「被挑剩的」標籤困擾,不如回歸房屋本身條件與自身需求,在專業協助下仔細評估,說明了那兩間最後的預售屋,正是為你保留的最佳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