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屋送裝潢藏陷阱!代銷、網紅推薦出事誰負責?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看似划算的「買屋送裝潢」背後,隱藏著可能讓你血本無歸的風險,當裝潢蟑螂出現時,誰該為你的損失負責?
「送裝潢、交屋即入住」這樣誘人的廣告詞,近年來在房市銷售中越來越常見。不少建案打著買房免費送裝潢的旗號,吸引購屋族入手。然而,這看似划算的交易背後,卻可能隱藏著意想不到的風險,當裝修糾紛發生甚至遇到裝潢蟑螂時,消費者才驚覺求助無門。
法律灰色地帶:誰該為裝潢糾紛負責?
當建案銷售時,代銷人員熱情推薦配合的設計師,或是網紅大力稱讚某建案的裝潢品質,一旦出了問題,這些「推薦者」到底該不該負起連帶責任?
住宅消保會創會理事長吳翃毅提醒,「網紅若替廠商誇大代言,屬於公平交易法第21條第5項所稱的『廣告薦證者』,廣告不實造成消費者損失時,必須與廠商共同負起民事連帶賠償責任。」
而在裝修蟑螂事件上,房地產代銷是否也屬於薦證者?
吳翃毅表示,這仍須視證據而定。「若是代銷收了設計師的錢才幫忙說好話,那性質與代言相似;但若僅是單純介紹,法律上就較難認定連帶責任。」 換言之,代銷從中獲利與否,成為責任認定的關鍵。
周延法律事務所創辦人暨主持律師周念暉也指出,若代銷確實有「介紹」行為,仍須負起一定的法律注意義務。「因為雙方存在受委託的關係,若代銷在介紹設計師時毫無查證或確認,就有可能須負連帶責任;若情節涉及消保法,責任會更為嚴重。」
裝潢蟑螂常用手法:低價誘餌與惡意消失
裝潢蟑螂最常見的手法之一,就是先用低價報價吸引消費者,簽約後再各種巧立名目,不斷追加預算。
這些不肖業者會利用超低報價來吸引業主簽約,等到開始動工裝修,才以各種理由要求增加費用。更惡劣的是,有些裝潢蟑螂在收取前期款項後,就直接惡意消失不見,留下爛攤子給消費者。其他常見手法還包括無限期拖延工期、使用劣質材料替代約定品項、草率收工等。消費者往往在付款後才發現問題,卻已經求助無門。
消費者自保之道:履約保證與詳細契約
面對買屋送裝潢可能產生的風險,專家建議消費者應強化自我保護意識。吳翃毅建議,簽約時應要求履約保證,並善用 「住宅履約保證」制度來保障自身權益。「住保履約」是由住宅消保會設計的一套履約保證制度,針對裝修過程中最常見的三大風險:「預付過多、品質難保、爛尾失聯」提供具體解方。 屋主的工程款會存入由信託銀行開立的專戶,所有資金專款專用、不進私人帳戶。設計師或承攬方必須依契約階段進度完成後,才能撥款。
此外,在簽訂裝修合約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詳細審閱契約內容:裝潢蟑螂通常會急於簽約,但合約應有至少7天的審閱期,消費者可利用這段時間仔細審閱條文。
要求明確報價單:報價單應詳細羅列施作空間、工程種類、施工項目、施工費用,以及材料的品牌、數量、單位、單價等。
明確工期與付款方式:合約中應清楚記載完工時程與分期付款方式,並設定工程逾期罰則。
預售屋保障機制:政府修法強化監督
除了裝修階段的保障,購買預售屋時也應注意相關保障機制。內政部於2025年8月宣布強化預售屋履約擔保機制,防範建商私自挪用購屋款項。
預售屋買賣履約期間長達2至3年,為避免建商在預售期間發生財務問題或工程延宕,現行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訂有5種履約擔保機制,包括不動產開發信託、價金信託、同業連帶擔保等。內政部針對「不動產開發信託」及「價金信託」進行修法,要求買方所繳價金應專款專用於興建工程項目,避免工程未動工或興建初期,購屋款就被建商用罄。
「買屋送裝潢本該是美事一樁,卻因少數不肖業者而讓消費者卻步。」
在相關法律責任更加明確之前,消費者只能自求多福,透過詳細契約審閱、要求履約保證,以及選擇信譽良好的業者,才能確保買屋送裝潢的美意不會變成噩夢一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