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佳砸23 億吃下「11.8%」中工股權,經營權戰開打|土地控盤暗藏盤算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在台灣建築與開發圈,一場看似平靜卻暗流湧動的經營權爭奪戰正拉開序幕。寶佳集團透過其關係企業與旗下上市子公司華建,已於今年4月至11月期間,累計取得上市營造公司中華工程(中工,股票代號2515)約 11.8% 股權,砸下自有資金約新台幣 23.17 億元,明確以「併購」為目的進場。
這一系列動作,等於公開宣告寶佳集團對中工經營權的強力議價;而中工方面也不甘被動,緊急發布聲明稱寶佳以「禿鷹式掠奪」方式短期內取得大量股權,並保留法律追訴權。
後座有大牌?土地布局成併購主因
為何寶佳集團要如此大動作進攻中工?市場所指的核心在於中工旗下關係企業中石化所握有龐大的土地資產。根據公開資料,中石化資產規模達千億以上,土地儲備豐富,對於以土地與開發為核心的寶佳集團而言,等於一次收割潛力與盤整機會。
寶佳副董事長林家宏昨(4)日受訪時更親口表示:「我個人很喜歡土地,對於持有大面積土地的公司都很有興趣。」他證實,集團投資中工「一開始就是以併購為目標」。如此明確的策略說法,加上華建公告中「為控制或參與該公司經營權、提升營運穩定性」的字眼,讓這場經營權攻防戰不再是市場傳聞,而是真的開戰。
公司治理、員工士氣與市場反應三大挑戰
對中工而言,突如其來的外部大股東大舉入場,在公司治理上掀起警鐘。中工董事長周志明更以「出師表」向內部發信,呼籲團隊站穩技術自主與經營自主的立場。公司治理專家指出,當大股東目的明確指向「併購經營權」,但另一方面員工、原有經營團隊及中小股東可能感受到威脅時,組織動能反而可能下降。換言之,買股不是問題,如何平衡權益、文化與整合,才是真正考驗。
此外,股市面對該案的反應也迅速。4日當天中工股價因併購消息早盤上揚、整體漲幅逾4%;而中石化也同日走高,盤中漲停,買單排隊逾9,600張。
對於雙方買方與賣方來說,風險與機會並存
對寶佳來說,此舉是布局版圖的重大一步,但也意味著資金付出與整合挑戰。若經營整合未達預期,可能成為高成本負擔。對中工而言,若治理架構動搖、團隊流失、品牌價值弱化,反而可能傷害自身長期競爭力。
對於市場觀察者與中工股東來說,要關注的重點不是短期股價波動,而是併購後整合方案是否落實,是否真正提升營運、提高配息、尊重技術與品牌。否則,只是一場大股東博弈,卻可能讓技術背景公司付出長期代價。
M觀點 在資本市場,併購從來不是單純買股那麼簡單,而是牽涉公司治理、土地資產、文化整合與未來藍圖。此次寶佳對中工的出手,打出了「土地+經營權」雙策略牌,市場不得不重視。對於一般投資人或關注建築產業人士而言,接下來的焦點不只是持股數字,而是真正誰能掌握經營綫上、誰又能守住技術自主。因為併購不是終點,整合與實績才是最後的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