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地放領一聲令下!台南364位自耕農拍手叫好 卻爆「光電變相入侵」疑慮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賴清德總統日前宣布重啟公地放領,引爆全台農民關注熱潮。台南市目前共有606筆土地、364名自耕農符合資格,本以為終於能讓辛苦耕作的農二代名正言順拿到農漁登記證,沒想到政策剛宣布,地方卻立刻傳出擔憂聲:「公地一變私有,光電會不會趁機插旗?」支持與疑慮同時湧上檯面,讓這項原本要「解決問題」的政策瞬間成為熱議焦點。
在台南,多數承租國有農地的,是民國65年9月24日前就開始種田養殖的老一輩農民。然而他們如今已高齡,實際下田的多是返鄉接棒的二代、三代。問題是,依現行國有地規定,租約無法由子女繼承,導致許多年輕農民明明天天在田裡蹲、在池邊顧,卻因「不是承租人」而無法取得農業或養殖業登記證,連遇到天災想申請補助也卡關多年。
因此,當公地放領宣布後,許多青農都興奮直呼「總算不用再當無名工了」,終於能正式擁有自己耕作的土地,也能堂堂正正申請政府補助、貸款、加入農漁會,對產業延續有莫大幫助。
但另一頭,卻有不少農民心裡很不是滋味,他們也是在公有農地耕作,但因為被認定為「非法占用」而只能繳交占用費,即便繳了多年補償金,這次仍被排除在放領資格之外。地政局則坦言,目前中央只開放國有土地,縣市政府土地並未納入,加上「繳費不代表合法」,依法無法一併處理。
然而最引發爭議的,是外界擔憂農地私有化後恐變成光電業者插旗的入口。因現行規定公有農漁地不得設置光電,但一旦完成放領、土地變私有,就有人擔心農民會把地出租給光電業者,導致「假農地、真光電」重演。
對此,地方與中央都急忙出面滅火。目前農業部早已明文規定:特定農業區、養殖區本來就禁止變更為光電使用;另外,2公頃以下農地原則上不准改作他用。而立法院剛通過的「光電三法」更是加強限制,未來國土法也可能把光電納入更嚴格管制。不僅如此,國產署已向農業部詢問更多配套,避免政策讓光電鑽漏洞。
台南市地政局也多次強調,公地放領的核心精神就是「落實農地農用」,目的不是讓土地變成投資工具,而是希望真正種田、養殖的人能擁有自己的土地,結束多年不合理的制度限制。至於放領申請資格、審核流程、付款方式等細節,仍需等內政部公告,市府則會完全配合中央。
公地放領啟動後,對許多青農來說無疑是一線曙光,但政策如何落實、監管如何到位、是否真的能做到「農地農用」仍是挑戰。有人期待土地終於能名正言順歸還給真正的耕作者,也有人擔心農地一旦私有化,市場力量會把初衷拉偏。放領是改革,更是考驗,未來這塊土地是否能回到農民手中、而不是落入市場炒作,將是全台都在等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