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湖房東擁四房、都更換新屋!網驚呼:原來錢只是「換個地方存」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等 40 年成廢墟再買啊!」這句被網友反覆拿來自嘲的話語,如今又因一篇租屋心得被推上熱搜。一位在台北內湖租屋的網友分享,他的房東家族光是在同一條街上就握有四間房,還因都更換到全新電梯大樓。這種把房產當作「資產存放處」的思維,讓許多苦苦追逐房價的上班族看了只能苦笑:原來我們不是在跟市場買房,而是在跟別人的家族資產競爭。
開篇一出,不少網友直言:「投胎比努力重要」並不是玩笑,而是現實。
這名網友在社群平台透露,他現居的租屋處,其實只是房東家族的眾多不動產之一。房東本人在同條路上就有四間房,其中一間當冷氣倉庫、兩間出租、另一間則是靠都更換來的全新電梯大樓。更驚人的是,房東的兄弟姊妹也都住在附近,一個家族圍繞在同一區域、靠房產串聯出完整的資產網絡。
網友嘆,租房看似找個住處,但實際上是在走入別人累積二三十年資產版圖。
不只是這位房東,台北類似案例其實相當普遍。這名網友提到,他認識的家長為了孩子就讀明星學區,乾脆在學校附近買房。對方的邏輯很簡單:「買與租差不多,孩子讀完後出租就好。」等十年過去,房子不但沒虧,還可能反向增值。
這種「買來放、當儲蓄」的心態,與一般上班族「咬牙背房貸 30 年」的生涯策略,完全是兩個世界。
房仲分析台北的買房結構時也坦言,台北市的確存在大量「專業房東」。他們通常從第一間小宅開始,靠租金收入支撐貸款,再透過房產增值與銀行槓桿不斷滾大規模。十年累積成兩間,二十年變三間,三十年甚至形成「房東世家」,成為市場上最穩定的一群資產持有者。
對照一般受薪階級靠薪水存頭期款,兩者競爭的起跑點天差地遠。
也因此,網友的分享特別引發共鳴。有人無奈回覆:「難怪買不起,我在跟別人三代的資產在搶房。」也有人打趣:「買房不是人生進度,是家族財務武器。」更有人直白指出:「台北房價不是給你買的,是給資產階級轉換投資用的。」
然而,也有專家提出不同觀點。房產分析師認為,雖然資產累積的差距確實存在,但一般民眾仍能在能力許可的區域尋找合適的居住方案,不一定非得硬撐台北市。他指出,六都外圍區域或新興重劃區仍有相對可負擔的產品,加上交通建設逐步完善,「生活品質不一定等於住台北」。
這篇內湖租屋故事之所以引起震撼,是因為它赤裸呈現出房市的現實:
有些人的買房,是累積資產;但更多人的買房,是耗盡人生。與其糾結「何時能追上房價」,不如認清現在的購屋競爭,早已不是個人薪資的比拚,而是家族財力的牌桌。市況或許不會因期待而改變,但每個人仍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做出最適合的居住選擇。畢竟,房子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人生的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