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顛覆金融業:資訊不對稱消失,銀行人才價值重組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人工智慧(AI)正在快速滲透金融業,徹底改變銀行過去依靠資訊優勢賺取利差的遊戲規則。《The Economist》2025年10月專文〈The End of the Rip-Off Economy〉指出,許多行業長期高利潤的背後,其實是消費者對產品結構、契約條款與定價機制不了解而產生的「資訊不對稱」。AI的普及,正在瓦解這種剝削型經濟。
銀行業也不例外。AI可以幫助消費者快速閱讀複雜契約、比較貸款利率、模擬投資或保險決策。換句話說,銀行靠「誰懂產品」維持的隱形利差,正被侵蝕。未來金融業的核心競爭力,將從產品知識轉向「解釋AI資訊」的能力。
然而,新的「智慧不對稱」也隨之而來。並非每個人都能正確解讀AI建議,也不是所有銀行都能妥善應用AI服務客戶。懂得操作AI的人將取代過去靠話術取勝的銷售員,銀行人才培訓因此必須從產品導向,轉向「解釋導向」、「判斷導向」與「倫理導向」。
在這股浪潮中,銀行三大職能面臨重組。首先,銷售與客服人員例行工作將被自動化取代,需要轉型為「理財教練」或「決策輔導員」,重點不再是推銷,而是幫助客戶問對問題、理解選項與辨識風險。其次,授信與風控人員將由單純依規審核,轉為AI模型監督者,需具備資料倫理與例外判定能力。第三,信託與財管顧問可藉AI提升模擬與解釋能力,將「以人為中心」的信任關係重新打造為高價值決策資源。
專家指出,AI讓資訊透明,但「解釋透明資訊」仍需人類智慧。未來銀行人才需要兼具三項能力:AI素養、判斷力與信任設計力,才能幫客戶在AI建議與現實情境間做出最適決策。這也代表銀行教育與培訓的轉型,將從法規與產品知識擴大到AI應用、資料治理與決策心理學。
總結來看,AI並非資訊不對稱的終結者,而是其轉型。過去的剝削來自資訊缺乏,未來則來自「理解落差」。能化解這種智慧不對稱的銀行人才,才是真正能在AI時代勝出的金融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