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售屋解約暗藏貓膩?業內爆料:假交易為實價登錄定錨
預售屋市場驚傳「假解約」手法!據代銷業者透露,部分建商透過精心策劃的假交易與解約操作,為建案創造高價定錨效果,甚至願意承擔15%違約金來維持價格行情,背後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市場操作手法。
預售屋市場近期出現一種特殊現象,據代銷業者私下透露,部分建案的高價解約案例可能是建商為實價登錄「定錨」而精心策劃的假交易。這種手法透過先創造高價成交記錄,再進行解約的方式,來維持建案的价格行情,即使需要承擔高達15%的違約金也在所不惜。
假交易手法曝光
根據業內人士透露,這種操作手法相當精密。首先建商會透過假買賣天價、寫假合約的方式創造一筆高價交易,並完成實價登錄作業。接著找記者報導創天價新聞,即使沒有登錄也會透過媒體釋放消息。最後在預售案場完銷後,再以假成交退場,進行真解約真登錄,避免被查獲。
房市專家Sway指出:「有些是真解約,有些是假解約,一切都是銷售技巧!」這種操作手法的目的是為了在實價登錄上創造價格錨點,影響消費者對房價的認知和期待。
違約機制運用
根據內政部《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規定,預售屋違約時,賣方「得」沒收買方違約金,但不得超過房地總價款的15%。也就是說,建商不一定要收違約金,如果要收也不能超過總價15%上限。
在實際操作中,真解約與假解約的違約金處理方式有很大差異。房市專家Sway透露:「真解約是:賣不好的建案、高價成交、行情下跌怕交不了屋、收0~5%解約金。」這意味著真正的解約案例中,違約金比例往往遠低於15%的上限。
市場現況與影響
近期預售屋解約量確實大幅增加。根據內政部統計,自從央行祭出限貸令後,每月平均解約件數由144件增至240件,增幅超過66%。2025年前五個月,全台七都預售屋解約量逼近千件,年增六成以上。
這些解約案例中,部分確實是投資客認賠退場。房地產網站「樂居」指出,今年出現大量解約的物件,多數為去年入手、持有期間不長的預售戶,顯示不少投資人擔心房價反轉,選擇提前止損。
但業內專家認為,這波解約潮中可能混雜了建商的「假解約」操作手法。市場傳出部分建案可能出現所謂的『假解約』,即建商早期透過特定買方拉抬成交價格與銷售率,在案場完銷後再陸續辦理解約,以美化表面數據。
消費者的困境
對於真正想要解約的消費者來說,現行制度存在明顯不公平。消基會指出,根據《平均地權條例》第47條,預售屋在未辦理第一次移轉登記前,原則上不得任意轉售。這使得消費者無法將房屋釋出、找尋其他買家減輕損失,還被迫接受「由建商回收、消費者單方面損失」的不對等條件。
預售屋市場的「假解約」現象凸顯了當前房地產市場的資訊不對稱與制度漏洞。
這種操作手法不僅扭曲了市場價格機制,也影響了消費者的購屋決策。對於一般購屋者來說,區分真實交易與假交易變得越來越困難。
專家建議消費者在購買預售屋時應更加謹慎,除了參考實價登錄資料外,也應該多方比較不同建案的價格行情,並注意建商的銷售手法與口碑。同時,主管機關也應該加強對預售屋市場的監管,確保實價登錄資料的真實性與透明度,維護市場的公平性與消費者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