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售屋轉賣「解封」漏洞?民眾陳情銀行限貸成功獲准轉讓
近期房市傳出有預售屋買家透過特定陳情方式,成功獲得主管機關核准轉讓預售屋契約。這種透過「銀行緊縮導致無法交屋」為由的申請方式,正在投資客圈內流傳,引發市場關注。在央行限貸令與房市降溫的雙重壓力下,台灣預售屋市場正面臨一場無聲的風暴。近期投資圈流傳一種特殊的「解套」方式:預售屋買家只要向縣市政府官方網站或市長信箱陳情,表示因銀行貸款緊縮導致無法交屋並申請轉賣預售屋,就能獲得主管機關核准轉讓的通知文件。這種做法引發正反兩面的討論,也凸顯了當前房市政策的執行困境。
限貸令的預售屋困境
根據內政部統計,自2024年9月央行實施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以來,預售屋解約情況明顯增加。限貸令實施後10個月內,預售屋解約案件達到2400件,平均每月240件,較政策實施前的每月平均53件增幅逾4倍。這些數字背後,是許多預售屋買家面臨的資金困境。
市場專家分析,這波限貸令對第二戶買家和換屋族衝擊最大。第二戶房貸成數從未管制前的最高7成,直接下調至最高5成,導致買家出現龐大的資金缺口。加上銀行對貸款審核從嚴,許多預售屋買家確實面臨交屋困難。
陳情機制意外漏洞
在這樣的背景下,部分預售屋買家發現了透過陳情程序獲得轉讓許可的途徑。根據現行《平均地權條例》規定,預售屋買受人不得隨意將契約讓與或轉售給第三人,以避免市場炒作現象。但法規也設有例外情形,包括夫妻因法定財產制或共同財產制關係消滅等特定狀況。
實務上,部分買家透過向縣市政府陳情,陳述因銀行貸款緊縮導致無法履約的交屋困難,成功獲得主管機關的核准轉讓。這種做法在投資圈內逐漸流傳,成為預售屋投資人的潛在解套方式。
主管機關兩難處境
面對這類陳情案件,主管機關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內政部強調預售屋解約情況雖有增加,但占整體交易比例仍有限。根據官方數據,解約案件約占全部預售屋買賣交易40萬件的1.1%。另一方面,確實有部分買家因銀行貸款政策變化而面臨真實的交屋困難。
內政部近期也注意到預售屋市場的風險,正在研議強化預售屋履約擔保機制。重點包括規範買方所繳價金應專款專用於興建工程項目,以及要求賣方在契約中載明受託機構的信託專戶名稱及帳號,避免建商私自挪用資金。
市場專家的憂慮
預售屋轉讓「陳情解套」現象,反映了當前房市政策執行面的現實困境。
一方面,政府需要抑制房市炒作;另一方面,也要面對許多真實面臨交屋困難的買家。這個現象也凸顯了預售屋市場的資訊不對稱與制度漏洞。
對於真正有購屋需求的消費者來說,在這波市場調整期中,更重要的是審慎評估自身財務能力,選擇信譽良好的建商,並充分了解預售屋買賣的風險。同時,主管機關也應該加強對預售屋市場的監管,確保市場的公平性與透明度,避免投機客利用制度漏洞進行炒作。
在當前房市下行階段,購屋決策應該更加謹慎,回歸居住需求的本質,而非短期投機考量。只有這樣,才能在複雜的房市環境中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