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與數據時代崛起,房地產還能扛經濟大旗嗎?專家深度分析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台灣的經濟命脈,早已從鋼筋水泥轉向晶片與數據!」賣厝阿明分析當前產業結構的關鍵轉變。中央銀行在第三季理監事會後發布的專欄文章,直接挑戰了長久以來「房地產是經濟火車頭」的傳統觀念,引發建築業界一片譁然。這場論戰背後,實則反映了台灣經濟結構正在經歷的深刻轉型。
央行專欄中以具體數據指出,營建工程業與不動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度相對有限,受僱員工人數比重也偏低,明確指出科技製造業才是驅動台灣經濟成長的真正核心。根據2024年最新統計,台灣科技產業產值已佔GDP的13%至15%,其中半導體產業獨佔鰲頭,其產值佔比就達到15%,遠超過房地產業的影響力。
賣厝阿明分析指出,消費動力的根源來自於經常性收入的穩定成長,唯有百業興盛才能帶動整體消費能力。在科技業已成為台灣經濟骨幹的今天,傳統「房地產火車頭論」確實需要重新檢視。他強調,科技業不僅創造高附加價值,更帶動薪資成長與消費力,形成健康的經濟循環。
然而,建商界對央行的說法深感不滿。
一位上市建商大老直言,政府連續打房措施已經波及無辜的首購與換屋族,如今央行更透過專欄否定房地產業的貢獻,令人難以接受。他反問:「如果不動產不重要,中國大陸為何要推出多項振興不動產政策?」
從產業關聯效果來看,雙方論點各有依據。
根據主計總處民國110年產業關聯表,不動產營建工程每生產1單位,可帶動2.08單位的中間投入,確實高於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的1.48單位與電腦電子產品製造業的1.63單位。這種「火車頭效應」體現在土地開發、營造、建材、金融放款等上游產業,以及設計、裝潢、家電、物業管理等下游產業。
阿明點出關鍵差異:
科技業創造的是出口導向的成長動能,而房地產業主要刺激內需市場。在當前全球科技競爭白熱化的背景下,台灣憑藉半導體優勢在國際供應鏈佔有關鍵地位,這種出口競爭力所帶動的經濟效益,確實與內需導向的房地產業有著本質上的差異。
這場火車頭產業之爭,反映的正是台灣經濟轉型的縮影。
隨著科技業成為帶動GDP成長的主力,傳統對房地產業的定位也需要與時俱進。賣厝阿明認為,與其爭論誰是火車頭,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讓科技業與房地產業相輔相成,共同推動台灣經濟的均衡發展。畢竟,健康的經濟體需要多元產業的共同支撐,而非單一產業的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