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成交量急凍,價格卻像黏在牆上的口香糖,怎麼扯都扯不下來?」 | M傳媒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市場交易量縮超過四分之一,但價格僅小幅回檔,精明的購屋族正在市場暗流中尋找進場的黃金機會
冷風吹過房市大街,台灣六都加新竹的房市交易正經歷近八年來最冷的寒冬。根據最新統計數據,今年前10個月六都建物買賣移轉棟數累計僅約16.8萬棟,年減率高達26.6%,幾乎回到2017年的水平。新竹市場更是慘淡,第二季成屋成交量同比暴跌約66%,預售屋市場同樣一蹶不振。
數據會說話:市場進入「量縮價穩」新常態
這波房市寒流來得又急又猛,從數據面來看,全台房市已經正式進入「量縮價穩」的盤整階段。2025年10月,六都建物買賣移轉棟數合計為16,989棟,雖然月增5.7%,但與去年同期相比仍衰退13.5%。新竹市場的冷卻速度更為驚人,2025年第二季的成屋住宅每坪中位數約為33.9萬元,較前年同期下滑約5%,成交量卻大幅萎縮約66%。預售屋市場同樣冷清,上半年預售件數在1至7月僅約902件,年減高達84.1%,顯示市場觀望氣氛濃厚。
這種全面性的交易量萎縮,背後是政策緊縮、國際經濟逆風與市場供需失衡三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央行連續的選擇性信用管制、銀行的自主性房貸緊縮,以及國際局勢的不確定性,讓買賣雙方陷入前所未有的拉鋸戰。
區域表現各異:從急凍到微溫的市場光譜
台北市作為政經核心,房價抗跌性依舊最高,但這波寒流也讓部分精華區物件出現難得的鬆動跡象。信義區、內湖區不時可見因資金壓力或移民規劃而釋出的急售房源,議價空間明顯增加。
新北市各重劃區的價格保衛戰打得激烈,林口、板橋、三重等區建商紛紛推出隱形降價手法,包括送裝潢、家電等變相優惠。對購屋族來說,選擇交通便利、生活機能成熟的重劃區,不僅抗跌性強,也能保障自住品質。
桃園房市正面臨航空城效應的考驗,青埔特區成屋量大,買方選擇多,議價空間隨之擴大。根據市場觀察,想在桃園進場的購屋族,可優先鎖定捷運沿線成熟社區,雖然單價較高,但轉手性與自住便利性都具有明顯優勢。
台中市因科技廊帶支撐,房市表現相對穩健,中科周邊住宅需求仍然旺盛,但買方越來越挑剔,特別注重建商品質與社區規劃。對預算有限的購屋族來說,可以考慮海線或有實際產業進駐的區域,避免單靠題材炒作的區塊。
台南房市在南科題材退燒後,熱度明顯下降,永康區代銷坦言,建商現在反而等買方上門。自住族應多比較成屋,選擇生活機能成熟的舊市區,不僅價格合理,也更符合日常需求。
高雄房市隨著台積電題材退燒而回歸基本面,楠梓區房仲指出,買方更加理性,會仔細評估公共工程進度與區域發展。首次購屋族可考慮市郊成熟社區,雖然增值空間有限,但居住品質相對穩定。
新竹房市則出現明顯的理性回歸,竹科工程師下標前會仔細評估,不再盲目追價。建議自住族優先挑選生活機能完善、釋出量較大的成熟社區,既能保障居住品質,也能利用市場冷清期爭取議價空間。
政策與資金雙重壓力:房市低迷的深層原因
這波房市調整並非偶然,而是政策與市場力量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中央銀行自2024年9月19日的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被市場視為一道清晰的分水嶺,徹底改變了遊戲規則。銀行的「自主性」收緊房貸,成為壓抑今年房市買氣的另一股「無形之手」。與2024年上半年相比,當時儘管有政策限制,但市場資金仍相對寬鬆,銀行為了爭取客戶,房貸審核與撥款流程相對流暢。然而,進入2025年,銀行端普遍面臨資金成本上升、風險控管趨嚴的壓力。
國際局勢的不確定性同樣為房市蒙上陰影。台美之間的關稅談判至今仍未有明確定案,這種「未定之天」的狀態,對台灣經濟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當人們對未來感到不確定時,會傾向於減少非必要性的開銷,而購屋,作為一項金額龐大、影響深遠的決策,自然會被延後或暫緩。
買方市場來臨:自住客的黃金機會點
對於有自住需求的購屋族來說,這波房市調整反而提供了難得的機會窗。市場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意味著購屋者有了更多的選擇和更大的議價空間。過去與自住客競價的,可能很多是資金充裕的投資客。如今他們退場,自住客面對的競爭者減少,市場回歸到更理性的自住需求。賣方的態度也開始軟化,這為購屋者創造了過去幾年難得一見的議價空間。
更重要的是,購屋心態可以更從容。不再有「再不買就更貴」的恐慌感,購屋者可以有更充裕的時間看房、比價、做功課,從而做出更適合自己的選擇。
未來展望:盤整期後的房市新格局
展望未來,台灣房市很可能會經歷一段時間的盤整,然後朝向更健康的市場結構發展。「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對於有剛性需求的購屋者來說,只要耐心尋找、仔細比較,還是有機會在市場中找到符合需求的物件。對於賣方而言,面對當前的市場環境,需要重新調整預期,認清市場已經轉變的事實。與其堅持高價導致物件長期滯銷,不如適度調整價格,加速資金回流。
房市寒冬何時結束尚無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市場永遠在循環。
對於有自住需求的購屋者來說,與其試圖猜測市場的最低點,不如回歸自身需求與財務能力,在價格合理的區間,選擇適合自己的物件。畢竟,「家的價值不在於價格,而在於遮風避雨、安穩生活」。在這波市場調整中,保持理性、做好功課,才能成為真正的贏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