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浪潮襲台 偏鄉空屋率飆升 房市分化風險增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少子化問題愈發嚴峻,最新內政部統計顯示,今年9月底人口數為2,331萬7,031人,已連續21個月出現負成長。人口減少的現象不僅影響勞動力與消費市場,也正悄悄改寫房市格局。全向科技房產中總監陳傑鳴指出,日本過去的人口負成長經驗顯示,都市邊陲及偏遠鄉鎮住宅最容易陷入「負資產」困境:房子賣不掉、租不出,還得繳房貸、地價稅及管理費,而台灣正逐步走向類似狀況。
根據統計,全國低度使用住宅(即空屋)比率超過20%的鄉鎮市區,今年已從去年的20個暴增至31個,其中宜蘭礁溪空屋率高達29.89%、新北市萬里區29.83%、三芝區26.12%。換言之,這些區域平均每三到五間房屋,就有一間處於閒置狀態。陳傑鳴分析,這反映出房市供給過剩、需求不足的結構性問題逐漸浮現,也凸顯持有成本可能轉為負擔的風險。
人口外移、就業機會不足、生活機能弱化,是偏鄉地區房屋轉手及出租難的主要原因。
持有者不僅可能面臨價格下修,還需負擔房貸利息、房屋稅、地價稅及管理費,形同「資產轉負」。陳傑鳴指出,日本郊區距都心超過一小時車程的地區,類似現象已相當普遍,台灣偏鄉區域未來若無有效產業與交通支撐,恐將步上同樣軌跡。
觀察房市負資產風險集中區域,陳傑鳴歸納出三大特徵:
第一,人口持續外移且老年人口比例高,例如北海岸、花東部分鄉鎮;
第二,產業與交通條件薄弱,通勤時間長、就業機會少,削弱自住需求;
第三,房市過去曾有短線投資或炒作案例,一旦買氣退潮,價格修正幅度更大。
面對這些挑戰,陳傑鳴建議房屋持有者應重新評估持有目的與機會成本。若房產非自住、租金報酬低、區域未來發展有限,應考慮趁市場仍有買氣時出售,以降低未來價格下跌的風險。同時,持有者應做好現金流與風險控管,避免高槓桿操作,並預留至少半年以上房貸償付備用金,應對市場波動。
他指出,台灣房市正進入「區域分化」時代。台北、台中、高雄等都會區核心地段因就業機會與生活機能集中,房價仍具支撐;但中南部非都會、北部山海線及偏遠鄉鎮,人口稀疏化問題將推升持有風險。未來投資人與自住客都應回歸實際需求及區域基本面,審慎評估購屋地點與長期持有能力,才能避免在少子化與人口負成長浪潮下,淪為下一波「房產負資產化」受害者。
M觀點:人口負成長與少子化已是不可逆趨勢,房市也將因地區差異出現明顯分化。
對購屋族而言,選對地點、重視生活機能與就業條件,才是避免資產貶值、保護自身財務安全的關鍵。偏鄉與邊陲地區的房產,未來將面臨「空屋壓力大、價格下滑、持有成本高」的三重考驗,唯有謹慎評估與風險控管,才能在台灣房市的新局中站穩腳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