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售屋解約潮席捲全台 『被迫解約』家庭暴增150% 消基會籲修法保障購屋權益
【 M傳媒 特派員 游穎達】
台灣預售屋市場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解約風暴,數以萬計購屋者因銀行「限貸令」面臨資金斷裂危機。消基會示警,這場風暴源自2023年新青安貸款推升房市熱潮後,央行於2024年緊縮房貸政策,導致許多自住家庭在交屋時突遇貸款成數驟降,資金缺口高達數百萬元,被迫解約並承受鉅額違約金,形成嚴重的消費權益危機。
這場解約潮的核心問題在於政策轉向與市場現實的嚴重脫節。2021至2023年間簽約的購屋者,原預期可貸7至8成房貸,卻因2024年央行限貸令,實際核貸僅6成5甚至更低,導致數百萬元的資金缺口。由於《平均地權條例》禁止預售屋換約,消費者既無法轉售減損,解約又須支付高達15%的違約金,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
消基會指出,現行制度嚴重失衡,建商在解約潮中反而成為最大受益者。他們不僅能收取高額違約金,還可收回房屋重新高價出售,而消費者則完全暴露在市場風險中。更甚者,即便有買家願意接手預售合約,建商多以「行政風險」為由拒絕換約,使消費者求助無門。
為解決此一結構性問題,消基會提出四大改革建議:
1. 彈性修法:允許因失業、貸款不足等非投機因素換約,避免自住家庭被迫承受不合理損失。
2. 強化履約擔保:建立公開透明的預售屋履約平台,確保建商資金專款專用,防止爛尾樓風險。
3. 設立法律協助窗口:提供消費者解約與訴訟支援,平衡建商與購屋者的權力不對等。
4. 推動購屋教育:透過風險手冊與課程,提升消費者對貸款限制與契約條款的認知。
這場解約潮不僅是金融政策的副作用,更暴露台灣預售屋市場長期以來的制度缺陷。消基會呼籲政府正視問題,儘速修法保障自住家庭權益,避免購屋夢淪為一場無法承受的財務災難。唯有平衡市場機制與消費者保護,才能讓房市回歸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