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購夫妻陷中古屋拉鋸戰!房仲「未收斡旋仍積極協調」掀網熱議
M傳媒 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一對首購夫妻近日購屋過程掀起網路熱議。他們看中一間開價 600 萬的中古屋,經出價談判後從 530 萬加至 550 萬,並提出「履約保證」等但書條件,但因屋主夫妻意見不一致,交易陷入僵局。特別的是,房仲至今未收取斡旋金,卻持續協助銀行鑑價、提供貸款方案與協商意見,讓首次購屋的夫妻既感激又忐忑,只好上網向鄉民請益。
根據當事人描述,該房仲除了主動協助安排銀行鑑價(結果落在 510 至 560 萬之間),還提供某信託首購貸款資訊(最高 8 成、利率 2.65%),甚至支持買方提出但書保障的立場,並強調「不會為成交而硬推」。然而,自週三傍晚後,房仲未再更新談判進度,讓夫妻陷入「要不要主動追問」的兩難。
專家解析三大疑點
一、房仲未收斡旋卻積極服務
資深房仲陳先生分析,此舉雖不符合一般標準流程,但並非罕見。若房仲判斷買方條件優質,如收入穩定、貸款能力佳,即便尚未收取斡旋金,也願意先展現服務以建立信任。特別是在近期房市交易放緩的氛圍下,許多仲介更注重口碑與長遠關係,而非單次佣金。
二、是否該主動追問進度?
專家建議,首購族若想詢問交易進度,可以「帶資訊提問」的方式,例如轉傳其他銀行估價結果,或詢問社區管理費、公共設施等細節。這樣能避免讓房仲或屋主覺得焦急施壓,同時維持溝通熱度,顯得更專業理性。
三、簽約前是否可二次看屋?
法律顧問林律師提醒,簽約前再次確認屋況是合理要求,尤其要檢視管線、設備與社區規範,必要時寫進合約保障。如果屋主刻意拒絕,恐暗示可能存在瑕疵,買方需謹慎評估風險,避免日後產生爭議。
「首購購屋談判心法」懶人包:
1,先做功課,行情要清楚
買房前要先研究同區域、同型態的成交行情。
沒做功課就談價,容易被帶風向,心裡沒底也難爭取到好價格。
2,預算底線,心裡要有數
不管再喜歡的房子,都要抓好 最高可接受價格。
談判時要有「退場機制」,避免被一時情緒推著走。
3,抓對時機,別急著出手
市場冷清時,屋主比較願意讓價;反之,熱絡時就要更耐心。
不急著第一時間喊價,觀察一下其他買方出價情況,有助於爭取更好條件。
4,說話技巧,用「理由」談判
不要只說「太貴了」,而是用數據或缺點佐證:
例如「附近成交價在 XX 萬」、「屋況需要整理」。
有理有據,屋主才比較願意調整。
5,條件交換,價格不是唯一籌碼
除了價格,還能從 付款方式、交屋時間、修繕責任 等角度談。
有時候屋主更在意流程順不順利,反而會讓價。
小提醒:談判不是殺價比賽,而是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平衡點。首購族如果心態正確,不只買得到房,還能買得安心。
賣厝阿明建議:堅持保障、不急於成交
此案例曝光後,引來不少網友留言。有人直言:「堅持但書保障是明智的,千萬別因急著成交而忽略風險。」也有人提醒:「房仲若是真心服務,不會排斥合理的追問。」更有經驗買家分享:「銀行鑑價只是參考,成交價最終還是取決於屋主心態。」
對買方而言,堅持合理的保障與謹慎的程序,或許會讓交易過程更漫長,但能換來未來居住的安心。這樁 600 萬中古屋買賣最終能否順利成交,除了考驗房仲的協調能力,更決定於雙方能否在「價格」與「保障」間找到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