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管制滿週年重擊多屋族!預售屋解約潮暴增66%,每1.5個解約就有1個是囤房大戶
央行第七波信用管制精準打擊投客,多屋族資金斷鏈慘況全曝光
央行去年9月19日實施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即將滿一年,房市買氣持續低迷之際,內政部地政司最新數據揭露驚人趨勢:信用管制上路後10個月內,全國預售屋平均月解約件數飆升至240件,較管制前的144件大幅增長66.66%。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些解約案件中,每1.5個解約者就有1個是多屋族,顯示信用管制對囤房者的資金調度造成巨大壓力。
根據內政部地政司公布的統計資料,從2021年7月至2025年6月的四年期間,全國預售屋解約總件數為4,418件,平均每年約1,104.5件。相比同期全國預售屋揭露件數40,182件,解約占比僅1.1%,初看似乎影響有限。然而深入分析時間序列數據後,卻發現驚人變化。
在第七波信用管制實施前的13個月(2023年7月至2024年8月),全國平均每月解約件數約144件;然而在管制實施後的10個月(2024年9月至2025年6月),月平均解約件數暴增至240件,增幅高達66.66%。這項數據清晰顯示信用管制對預售市場產生的實質影響。
進一步分析解約者背景更是令人驚訝。同期間解約人數共4,129人,其中擁有兩戶以上預售屋的解約者達1,585人,佔整體38.38%;而僅購買1戶預售屋但名下已有其他房產的解約者也有1,160人,佔28.09%。合計多屋族解約人數高達2,745人,佔總解約人數的**66.48%**,相當於每1.5個解約者中就有1個是多屋族。
地政司彙整的解約原因包括換戶型、增購車位而解除舊約另簽新約,以及資金不足、工作地點變更等因素。不過內政部特別強調,並非所有解約原因都可歸咎於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此聲明被市場解讀為替央行政策背書的意味濃厚。
這波解約潮反映的是投資客與多屋族在信用緊縮環境下面臨的資金壓力。央行連續七波信用管制大幅限制多屋族的貸款成數與寬限期,加上利率持續處於高檔,使得同時持有多戶預售屋的投資人資金調度困難,不得不選擇解約止損。
預售屋解約潮全台蔓延
這波解約潮不僅在數字上驚人,在地域分布上也呈現全面性影響。根據數據,今年前五個月,全台七都預售屋解約已近**1,000戶**,比去年同期暴增近六成。其中桃園、台中1-5月解約量均達212件,位居全台之最;新竹縣市54件解約,比去年增加約四成;台南安南區更有百件以上解約,甚至有建案因外觀與原設計不符而出現退戶潮。
信用管制的精準打擊效果
央行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被形容為「史上最嚴房市管制政策」,其主要內容包括:
1. 新增名下有房屋者,第一戶購屋貸款不得有寬限期規定
2. 第二戶購屋貸款最高成數下調為5成,無寬限期,實施地區擴大至全國
3. 第三戶以上、豪宅貸款成數下調為3成
4. 搭配存準率調升1碼
這些措施精準針對多屋族和投資客,大幅提高了囤房者的資金門檻和持有成本。
銀行限貸成為最後一根稻草
消基會指出,台灣預售屋市場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風暴,一紙「限貸令」將數以萬計購屋者推入資金斷裂的深淵。
自2023年底起,因應新青安政策推升房市交易熱度,國內多家銀行的房貸放款比重迅速逼近金融監理的「紅線」,貸款水位26%至28%的警戒值。為遏止信貸過熱與資產泡沫風險,2024年初,中央銀行祭出「限貸令」,提高自住以外購屋者的貸款成數門檻,並要求銀行強化放款審查與資金控管。
許多早在2021至2023年間簽下預售屋合約的自住型民眾,原先規劃以7至8成的房貸順利交屋,卻在面臨實際交屋時,被銀行告知僅核貸6成5、甚至更低的貸款比例。這些突如其來的資金缺口往往高達數百萬元,對於多數家庭而言已形同斷頭一擊。
建商面臨交屋潮與資金壓力雙重挑戰
前幾年房市大好讓建商積極推案,近年陸續完工而湧現交屋潮,統計今年第1季全台象徵交屋的住宅類使照量達3.1萬宅,創下2006年有統計以來新高。雖然年初房市前景仍顯詭譎,今年第1季建照核發數量仍較去年大量成長,主因是建商仍有推案壓力,因此自2024年所延後的推案,集中於今年初大爆發。自2020年以來建商大舉推案,以工期3~5年計算,集中於近期交屋,致使第1季使照量爆增。她提醒,近期國內外政經局勢多變,房市前景難以預料,加上銀行申貸限縮問題仍在,且房貸款利率仍屬較高檔次,雙雙打擊市場交易。
M傳媒觀點:危機中的轉機
這波預售屋解約潮充分顯示央行信用管制的「精準打擊」效果。多屋族占比超過六成的解約數據,證明政策確實擊中了囤房投機的要害。從健康市場的角度來看,這反而是好事一樁,讓市場回歸自住需求本質,擠出投機泡沫。
對真正有自住需求的購屋者來說,這波解約潮可能帶來意外機會。部分建商為求資金週轉,可能願意提供更優惠的條件給首購族或自住客。建議消費者可多關注市場上的預售屋轉約機會,但務必謹慎評估建商財務狀況與合約內容。
長期而言,政府應該思考如何建立更完善的市場機制,避免暴漲暴跌的循環。信用管制是有效的冷卻工具,但最終還是需要配套措施引導市場軟著陸,才能兼顧市場穩定與居住正義的雙重目標。
消費者行動指南:
1. 謹慎評估財務能力:在當前貸款緊縮環境下,確保自有資金足夠應付可能增加的頭期款需求
2. 選擇財務穩健建商:優先考慮上市櫃或品牌建商,避免購買財務狀況不明的小建商案源
3. 把握議價機會: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勇於議價,特別是多屋族急於脫手的轉約案
4. 詳閱合約條款:特別注意解約條件與違約金規定,保障自身權益
5. 長期規劃為宜:房市已進入調整期,避免短線投機思考,以自住需求為主要考量
市場永遠有循環,與其追逐短期價差,不如選擇適合長期居住的品質好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