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由於您使用的瀏覽器已經過時,微軟已經於2016年停止IE10以下瀏覽器的技術支援,請您安裝Google Chrome瀏覽器
  1. 首頁
  2. 地方
  3. 地方

北市文資容積新規惹議 專家批:過嚴限制恐加速老屋拆除 

北市文資容積新規惹議 專家批:過嚴限制恐加速老屋拆除 
地方 北市文資容積新規惹議 專家批:過嚴限制恐加速老屋拆除  台北市政府近期修改文資容積移轉規定,要求接受容積移入的基地面積須達1,000平方公尺以上,引發文化資產所有權人強烈反彈。文資委員與...

北市文資容積新規惹議 專家批:過嚴限制恐加速老屋拆除 

台北市政府近期修改文資容積移轉規定,要求接受容積移入的基地面積須達1,000平方公尺以上,引發文化資產所有權人強烈反彈。文資委員與業界專家齊聲警告,此舉不僅嚴重壓縮文資容積市場,更可能變相鼓勵地主拆除老屋轉向都更或危老重建,導致台北市文化資產保存陷入更嚴峻的危機。 

 

新規獨厚都更危老 文資容積遭邊緣化

北市府稱新規是為避免「窄巷高樓」,但文資委員陳彥良直指政策矛盾:都更案基地面積下限雖同為1,000平方公尺,卻設有「大於500平方公尺經審議可放行」的彈性空間;危老重建更是完全無面積限制。相較之下,文資容積移轉的規定堪稱最嚴苛,且缺乏配套補償機制。 

 

更關鍵的是,台北市最早開發的城中區等西區,正是文資老屋最密集的區域,這些地段多屬商業區,容積率動輒400%至800%。若地主選擇拆除老屋進行一般開發,不僅能享有高額容積,還能反覆重建獲利;但若將建物指定為文化資產,僅能透過容積移轉「一次性」補償,後續還需負擔昂貴的修復維護成本。陳彥良質疑:「當保存文資的經濟誘因持續降低,誰還願意主動參與文化保存?」 

 

道路地容積排擠 文資價值遭制度性貶抑 

文資容積業者阮俊德揭露更深層的結構問題:現行制度讓道路地容積嚴重擠壓文資容積市場。據估算,全台道路地若全部釋出容積,總量相當於100棟台北101大樓;而全台文資容積總和僅約2棟101。更不公平的是,道路地容積在商業區可「放大使用」(例如移入容積率800%區域,1坪地可蓋8坪樓地板),但文資容積無論移到何處都是「1坪換1坪」,經濟效益天差地別。 

 

如今北市再加碼限制移入基地規模,等同將文資容積逼入絕境。阮俊德強調,台北市符合1,000平方公尺以上的大基地本就稀少,且多數已被都更案鎖定,文資容積未來可能面臨「有價無市」的困境。 

 

專家看法:文化保存需要合理誘因

這場爭議凸顯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的長期矛盾:政府既要民間自主保存文資,卻未提供足夠經濟平衡機制。專家建議,北市府應全面檢討容積制度,至少讓文資容積比照道路地享有「容積率加成」;同時可參考國外經驗,對文資所有者減免地價稅、房屋稅,或提供修復補助,從根本提升保存意願。 

Message Board

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