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50億納稅錢補助老屋修繕?「老屋延壽」計畫挨轟:變相圖利屋主、延宕都更
M傳媒 房產中心 專題報導
「老屋延壽」計畫近期引發各界熱議,該計畫預計三年投入50億元公帑,補助30年以上老舊建物進行修繕。然而,這項政策被質疑是「用人民納稅錢補助私人財產」,房產專家與建商業者多持保留態度,認為與其投入資源進行修繕,不如全力推動危老重建,才能真正改善居住安全與都市景觀。
根據內政部規劃,「老屋延壽」計畫主要針對全國屋齡30年以上、4至6層無結構安全疑慮的整棟老舊建物,提供室外水電、瓦斯管線、外牆立面修繕及無障礙設施新增等工程補助。補助比例為總修繕費用的50%至65%,以500棟為目標,平均每棟補助金額約1,000萬元。
房產知識平台「賣厝阿明」提出強烈批評,認為用人民納稅錢補助私人財產在邏輯上完全不通,應該運用公權力強力介入危老重建而非修繕。此觀點獲得許多建商認同,業界普遍認為,屋齡30年以上的老舊建築往往存在結構性問題,單純進行外觀修繕難以根本解決建築物老化問題。
建商指出,一個屋齡老舊的住宅,如同「五臟六腑已經壞了,甚至骨頭都已經裂開」,強制修繕保存反而會延遲整體都更速度。與其投入大量公帑進行修繕,不如將資源用於加速推動重建,才能真正改善居住安全與品質。
此外,都更政策中預計增設的社宅容積獎勵也引發討論。未來將以公辦都更案為主,在申請容積獎勵項目中設定為必要選項,這意味著參與公辦都更的建商必須配合提供一定比例的社會住宅空間,才能獲得相應的容積獎勵。
專家分析,現行都更容積獎勵上限已是法定容積的1.5倍,多數案件在申請其他獎勵項目後都已達到頂點。若新增社宅容積獎勵,不僅實際效益有限,更可能因為需要保留部分空間作為社會住宅,使土地多出一個持分者,對原地主權益造成影響。
都更政策涉及多方利益平衡,如何在促進都市更新、保障居民權益與合理運用公共資源之間取得平衡,考驗政府的智慧。專家建議,政策推行前應加強與各界溝通,對於真正有安全疑慮的老舊建築,應優先推動重建而非修繕;而對於歷史建築或具文化價值的老屋,則可考慮適度補助修繕。同時也應建立更完善的評估機制,確保公共資源能發揮最大效益,真正達到改善居住安全與都市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