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由於您使用的瀏覽器已經過時,微軟已經於2016年停止IE10以下瀏覽器的技術支援,請您安裝Google Chrome瀏覽器
  1. 首頁
  2. M-News
  3. M-news

工業區轉型:都市更新的下一片藍海

工業區轉型:都市更新的下一片藍海
M-news 工業區轉型:都市更新的下一片藍海 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工業區曾是支撐製造業發展的核心地帶。隨著產業升級與都市擴張,雙北地區如內湖、五股、三重、塭仔圳等傳統工業區,正面臨空間利用效率低、產...

工業區轉型:都市更新的下一片藍海

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工業區曾是支撐製造業發展的核心地帶。隨著產業升級與都市擴張,雙北地區如內湖、五股、三重、塭仔圳等傳統工業區,正面臨空間利用效率低、產業結構老化、設施陳舊等挑戰。這些承載著台灣經濟奇蹟記憶的土地,如何華麗轉身,成為都市發展的新亮點?

 

工業區的隱藏價值

過去,工業區因規劃單一、容積率低、缺乏生活機能,在開發優先順序上常被忽視。但若從區位優勢重新審視,這些老舊工業區往往坐擁黃金地段:

交通節點優勢:鄰近快速道路、捷運等基礎設施

土地整合潛力:基地規模完整,產權相對單純

產業群聚效應:既有產業鏈基礎,轉型阻力較小

以內湖科技園區為例,從早期的傳統工業區成功轉型為科技企業總部聚落,見證了工業區蛻變的可能性。

 

政策助攻,轉型關鍵期

政府推動《工業區立體化發展方案》及都市計畫變更,提供容積獎勵等誘因,但真正的挑戰在於:

產業升級:從傳統製造轉向研發、物流、企業總部等高端用途

空間再造:打破鐵皮廠房印象,改建為符合現代需求的智慧建築

機能整合:引入商業、服務業等配套,打造複合式產業社區

塭仔圳重劃區即是成功案例,透過市地重劃整合零散工業用地,吸引科技業與物流業進駐,帶動區域升級。

 

掌握重建黃金期

在營建成本高漲的當下,工業區地主更應積極行動:

爭取容積獎勵:透過都更或危老重建,提升土地利用價值

引入創新產業:結合AI、綠能等趨勢,打造下一代產業聚落

預留彈性空間:設計可適應未來需求的建築,延長使用週期

 

工業區轉型不僅是建築更新,更是城市競爭力的關鍵。透過公私協力,這些曾被低估的土地,正逐步蛻變為驅動台灣經濟的新引擎。未來十年,誰能率先完成轉型,誰就能掌握都市發展的制高點。

Message Board

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