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貸市場板塊挪移!非銀行體系市占衝破16%創新高
在央行信用管制與銀行自主調控下,2025年台灣房貸市場出現結構性轉變。根據聯徵中心最新統計,2025年3月民眾向銀行申請房貸的比例降至83.73%,較一年前大幅減少4.66個百分點,創下歷史新低。相反地,農漁會信用部、信用合作社及保險公司等「非銀行體系」的房貸市占率合計突破16%,顯現購屋族在融資困境中正開闢新出路。
利率差異微小 申貸便利性成關鍵
這波房貸板塊挪移中,農漁會信用部成長最顯著,市占率從7.51%升至9.34%,信用合作社與保險公司也分別增長至3.68%與3.05%。特別的是,這些非銀行機構的利率條件與銀行差異有限:郵局平均利率僅2.268%最低,農漁會2.324%,銀行2.326%,保險公司2.338%,信用合作社雖達2.765%最高,但整體差距未超過0.5個百分點。這顯示民眾轉向非銀行體系的主因並非利率誘因,而是銀行端嚴苛的審核標準與排隊撥款延遲。
聯徵中心數據進一步揭露,2025年第一季房貸平均利率已攀升至2.36%,創2009年以來新高,且核貸成數降至71.82%,為五年最低。在央行要求銀行自主管控不動產放款集中度下,公股銀行新承作房貸利率區間已達2.6%至3.2%,使得條件普通的申貸者紛紛遭銀行拒於門外。
儘管央行多次澄清並無「限貸令」,但銀行業者為維持不動產放款比重低於30%警戒線,已實質收緊授信標準。此現象促使購屋族開始尋求多元管道,尤其農漁會信用部憑藉在地化服務與彈性審核,成為這波轉移潮的最大贏家。
市場多元化發展 監管面臨新課題
非銀行體系在房貸市場的崛起,反映金融資源分配正從集中走向分散。然而,這種趨勢也帶來新的監管挑戰:信用合作社與農漁會的風險控管能力是否足以因應房市波動?保險公司擴大房貸業務會否影響其資金流動性?這些問題亟需金管會與央行超前部署。
對購屋族而言,雖然非銀行管道提供融資新選擇,但仍需謹慎評估長期償債能力。尤其在房貸利率可能持續攀升的背景下,選擇過高利率的貸款方案恐加重財務負擔。未來市場若持續分化,政府需確保不同融資管道的資訊透明度與風險控管一致性,才能兼顧金融創新與消費者保護。圖/google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