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社區竟比新屋更搶手! 專家揭「抗跌3關鍵」:買對10年賺30%
在當前房市環境下,一位購屋族對於是否入手屋齡25年的電梯華廈提出深刻疑問。該物件雖非位於蛋黃區,但具備公園、傳統市場、超市與學校等完善生活機能,且通勤時間在可接受範圍內,最令人在意的是持有十年後,屆時屋齡達35年是否會面臨難以轉手的困境。此一疑問正反映出許多中產階級購屋時的核心考量。
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最新統計,台灣電梯華廈的平均交易屋齡已從十年前的18年攀升至24.5年,顯示市場對中古屋的接受度正逐步提高。
尤其具備「三師族群」(醫師、律師、會計師)青睞的優質中古電梯住宅,即便屋齡超過30年,在雙北以外的都會區仍維持穩定流通性。
不動產專家分析,中古電梯華廈的保值關鍵在於「機能複利效應」。
以本案為例,公園、市場與學校形成的「生活金三角」,往往隨時間推移反而更加珍貴。仲介公會研究顯示,這類物件的價格抗跌性,可比同屋齡但機能較差社區高出15%-20%。特別是傳統市場的存在,在少子化與高齡化社會中,正成為中古社區的重要增值要素。
1997年後興建的華廈,因耐震設計標準大幅提升,只要定期維護,結構安全無須過度擔憂。實務上,完成幹管更新與外牆拉皮的25年華廈,市場接受度甚至優於未維護的15年住宅。
資深房仲指出,優質中古華廈的「黃金持有期」正好落在8-12年之間。這段期間既能享受成熟機能帶來的居住品質,又避開了40年屋齡後的重大修繕壓力。他們建議本案購屋者可擬定「八年資產活化計劃」,在屋齡達33年前啟動換屋,既能鎖定增值利益,又可避開老宅市場的流動性風險。
選擇有進行『預防性維護』社區至關重要。
他們發現,定期更新電梯、消防系統與給排水設備的中古華廈,不僅居住安全無虞,未來轉售時更可比同齡社區溢價5%-8%。購屋時不妨查閱近三年社區大會紀錄,了解公共設施的維護節奏。
購屋決策不應過度聚焦「未來轉售」而忽略「當下居住價值」。
特別是對計劃居住十年的家庭來說,社區環境對子女成長與長輩照護的影響,往往比屋齡數字更具實質意義。本案物件的機能組合,正符合「全齡宜居」的現代居住需求,這種實用價值將隨時間發酵,成為未來市場競爭力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