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仲VS屋主自售」店面交易暗藏陷阱!專家曝「多重委託」驚人真相
近期商業不動產市場出現一樁值得關注的交易案例。一位投資人看中開價1350萬元的店面,經過多次議價後出價至1200萬元,卻意外發現該物件已滯銷近一年,屋主同時採取自售與三家房仲委託的多元銷售策略,更在近日重新張貼自售告示,讓買方不禁質疑交易誠意與房仲角色。
據了解,該店面物件確實可採「屋主自售」與「房仲委託」並行的銷售模式。現行法規並未禁止多重銷售管道,本案特殊之處在於,屋主在委託三家房仲的同時又重啟自售,反映出售價預期與市場現實存在明顯落差。
資深房仲分析,店面滯銷一年仍未能成交,通常意味著價格偏高或物件本身存在難以克服的缺點。從市場角度觀察,優質店面通常在3-6個月內就會找到買家,長期滯銷的物件往往需要價格調整才能吸引投資人青睞。他建議買方可參考同路段近期實價登錄,重新評估1200萬出價的合理性。
針對是否該放棄的抉擇,資深店面投資人分享實戰經驗:「當一個物件談判陷入僵局超過一個月,通常代表買賣雙方價格認知差距過大。」他建議可設定最後出價期限,同時開始尋找替代標的,避免陷入「非買不可」的情緒陷阱。畢竟在商業不動產市場中,好的投資機會永遠存在,過度執著單一物件反而可能錯失其他良機。
資深房仲則從談判策略建議,買方可採取「以退為進」手法。
暫時停止出價並觀察1-2週,若物件確實乏人問津,屋主可能會主動回頭協商。同時可透過其他管道直接聯繫屋主,了解真實出售動機與底線,有時能意外獲得更好條件。
最後提醒買方,理想的店面投資應注重「location、location、location」三大要素。與其糾結單一物件的價格攻防,不如擴大搜尋範圍,比較不同商圈的投報率與發展潛力。畢竟在商業不動產市場,真正的好物件不需要等待一年還找不到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