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斡旋真抬價?」「幽靈競價」手法曝光 專家3招破解房市騙局
近期房市交易出現一樁特殊案例引發熱議。一位購屋民眾在買房社群發問,在出價斡旋某物件長達一個月期間,市場始終未有其他競爭者,正當他準備等待屋主降價之際,卻突然出現高出100萬元的競爭斡旋,此一戲劇性轉折讓他不禁懷疑是否遭遇「假性競價」手法。
據不動產業內人士透露,此類「先冷後熱」的價格波動確實存在人為操作空間。資深房仲分析,實務上確實偶有賣方為營造競價假象,透過親友或合作仲介下假斡旋抬價的案例。
建議購屋者可從三大面向判斷真偽:
首先檢視新斡旋者的出價時間點是否過於巧合;
其次觀察仲介是否突然改變談判策略;
最後可要求檢視斡旋單影本確認真實性。
從法律層面來說,若經查證確屬虛假競價,賣方與仲介可能涉及《刑法》詐欺罪嫌。買方若存疑可正式發函要求仲介出具斡旋證明,或向同業公會提出查核申請。
針對是否跟進加價的抉擇,房市專家提出務實建議:
「與其糾結競價真偽,不如回歸物件本身價值。」專家指出,買方可重新評估三個關鍵因素:該區域近期實價登錄行情、自身資金承受能力,以及物件稀缺性。若經評估後認為原出價已反映合理價值,則不建議盲目追價;反之若物件條件特殊,適度調整預算也屬合理。
市場確存在「飢餓行銷」現象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者坦言,部分同業會利用買方「怕買不到」的心理,透過階段性釋放訊息來製造搶購氛圍。賣厝阿明呼籲,買方應保持冷靜,必要時可暫停議價觀察市場反應,保障自身權益。
在這起案例中,該名網友的疑慮反映當前房市交易資訊不對等的普遍問題。專家最後建議,若決定堅持原價,可設定明確停損時間;若選擇跟進,則應要求仲介提供更具體的市場比較資料,避免陷入情緒化競價。畢竟在房市交易中,保持理性判斷遠比贏得一時價格戰來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