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安房貸7月受理跌破4千戶!利率優勢難敵市場寒流
央行信用管制與銀行限貸雙重夾擊下,房市交易量能持續萎縮,購屋族與業者同感寒冬
2025年台灣房市正面臨嚴峻考驗,根據財政部國庫署8月20日公布的最新數據,7月新青安房貸受理件數驟降至3,865戶,金額326.16億元,雙雙創下新青安上路以來的第三低紀錄。這波寒流不僅反映在數據上,更實質影響了購屋族的貸款機會與房仲業者的生計。
這項統計顯示的不只是數字的下滑,更揭示了市場的结构性变化。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前7月新青安受理戶數年減幅度高達37.2%,金額減少35.5%。撥貸量也同樣大幅萎縮,較去年同期下滑3成以上,顯示從申請到核貸的整個流程都在放緩。
央行自2024年9月實施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嚴格限制貸款成數與寬限期。加上《銀行法》第72條之2對銀行不動產放款總額的限制,讓銀行的房貸額度變得異常「緊俏」。
公股銀行壓力
一方面,新青安貸款提供1.775%的優惠利率,遠低於市場一般房貸的2.6-2.7%,理應吸引大量首購族;另一方面,銀行受限於不動產放款總量管制,即使想承作也有心無力。銀行業者透露,以往客戶過了寬限期就會轉貸,這時銀行就會有新的額度釋出。但近期轉貸情況明顯減少,導致許多銀行的房貸額度無法有效循環運用。現在申請房貸,排隊等待1到2個月已成常態,部分銀行甚至需要等待6個月到10個月。
市場信心下滑
國泰金控8月公布的國民經濟信心調查顯示,民眾對大額消費意願指數下滑至負1.7,耐久財消費意願雖微幅走揚,仍停留在負19.2的相對低檔。這些數據反映了民眾在當前經濟環境下對房市採取的觀望態度。央行第七波信用管制將屆滿一年,其對房市買氣的冷卻效果日益顯著。不僅成屋市場交易量縮,預售市場也受到嚴重影響,許多建案紛紛延後完工時間,以降低市場衝擊。
政策回應與挑戰
財政部強調,已請公股銀行滾動檢討可用額度,並將案件轉介到額度較多的銀行,以加速首購族與新青安的排撥作業。從數據來看,臺灣銀行與土地銀行因為額度相對寬鬆,7月受理件數增加較為明顯。然而,這些措施能否從根本解決問題,仍有待觀察。業界人士指出,部分銀行對不動產放款採取嚴格管控,優先辦理首購房貸,對土建融資、分戶房貸等都進行集中度管理,這讓房貸可承做額度問題雪上加霜。
新青安貸款利息補貼將在2026年7月底屆期,屆時0.5個百分點的利息補貼將會消失,民眾的房貸負擔將顯著增加。這個時間點的逼近,也讓許多潛在購屋者更加猶豫是否要在此時進場。
專家認為,這波房市冷卻可能不是短期現象。在政策未明顯鬆綁前,市場將持續處於「量縮價穩」的格局。對於真正有自住需求的購屋者來說,這或許是一個能夠理性議價的時機,但也要面對貸款核貸不易的現實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