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銀穩坐房貸王寶座!新青安效應漸退,公股銀放款額度拉緊報
央行緊縮政策與《銀行法》72條之2的雙重夾擊下,台灣銀行業正面臨房貸業務的結構性轉變
2025年台灣房貸市場出現明顯轉折點。根據最新統計,土地銀行以1兆1,780億元房貸餘額穩坐「房貸王」寶座,臺灣銀行以1兆1,761億元緊隨其後。這微小的差距背後,反映的是央行信用管制政策下,公股行庫與民營銀行在房貸市場的激烈競爭。
公股銀行主導市場
房貸市場前十大銀行中,六家是公股銀行,顯示公股銀行在房貸市場的主導地位。中國信託銀行以9,814億元位居第三,是民營銀行中排名最高者,合庫銀行(8,524億元)和台北富邦銀行(7,035億元)分居第四、第五名。受惠於新青安房貸政策,多家公股銀行上半年房貸成長率仍達到雙位數。臺灣企銀年增28.84%,成長幅度最高,合庫銀、土銀、臺銀及一銀年增率也均超過10%。
資金緊俏成新常態
銀行資金持續緊俏,據各公股銀行截至今年5月底統計,扣除已核准未撥貸後的可承作房貸金額,臺銀、土銀分別還有550億元、171億元,彰銀、臺企銀各剩55億元、11億元,華銀、兆豐銀僅剩個位數,一銀與合庫銀更已接近《銀行法》第72條之2的內部警戒比率。這種資金緊俏狀況直接影響了銀行的放款政策。合庫銀行已經暫停受理非本行的整批建案房貸,土建融授信也趨向保守。土地銀行2025年放款目標僅增長1.8%,為近五年最低,顯示在不動產專業銀行也保守看待相關業務及景氣。
民營銀行與中小銀行的異軍突起
在大型民營銀行房貸業務大多僅個位數成長或持平之際,一些中小型銀行卻異軍突起。統計顯示,京城銀行、三信商銀、王道銀行及高雄銀行年成長率均超過20%,其中京城銀年增36.93%最為顯著。這種現象反映市場資金流向的轉變。隨著中央銀行嚴格要求各銀行進行不動產放款總量控管,銀行房貸水位緊縮,申請房貸的民眾開始將目光從大型民營銀行轉向中小型銀行。
隨著新青安貸款利息補貼將在2026年7月底屆期,加上房市持續冷淡,公股銀行雖然仍以新青安房貸、首購族群優先,但下半年辦理新青安的目標量已經有所調降。央行信用管制政策已經對市場產生深遠影響。彰化銀行第一季房貸承作量較去年第四季大減近三成,房價進入震盪整理階段。公股銀行普遍對2025年房貸餘額增長持保守態度,目標持平或小幅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