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限貸令死不鬆綁!專家揭3大恐怖後果:一放寬恐重演「排隊搶房、炒價」亂象
M傳媒 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近期,央行持續維持房市信用管制政策,嚴格的限貸令並未鬆綁,引發社會各界熱議。賣厝阿明表示,這項政策,其實是針對近年房市失溫的調控措施,目標在抑制全民炒房氛圍,讓房市回歸健康合理化,而非單純打壓民眾購屋需求。
回顧過去幾年,民眾在房貸低利率、高成數貸款以及長達40年的房貸,加上銀行提供寬鬆的轉貸方案,使得民眾在購屋上過度追價,投資客與建商也因此不斷加大槓桿操作,房市過熱,潛藏崩盤風險。若房市一旦進入不可控的下跌,影響不僅是個人財務,更可能牽動國本安全,對整體經濟形成威脅。因此,央行認為,適度的信貸管制是必要之舉,民眾應對政策給予更多理解與寬容。
賣厝阿明指出,如果此時央行收手,台灣房市可能重回過往炒作模式,帶來三大隱憂
第一,投資客、房仲與建商將重整旗鼓,市場將再次出現排隊搶房、價格炒作的熟悉景象。
第二,民眾可能因「怕現在不買,未來更難買」的心理,盲目跟風搶房,成為新一波房奴。
第三,企業資金可能轉向不動產投資,放棄技術研發與產業創新,以大資金圈地置產,長遠來看將影響經濟結構與創新動能。
真正問題仍在過去的信用政策過於寬鬆,以及長期形成的投機氛圍
房市自然有漲有跌,但限貸令的目標,是讓市場回到理性與健康軌道,避免短期內因盲目追價而導致大規模崩盤。對民眾而言,理性判斷購屋需求,規劃自住或換屋,而非跟風投機,才是長期保障財務安全的正確方式。
其實,央行也強調,政策並非針對自住需求,民眾若真有居住需求,仍能透過正常管道申請房貸。限貸令的重點,是控制過度槓桿與投機行為,降低房市系統性風險,確保房價逐步回歸合理水準。面對房市波動,政策的穩定性才是保障民眾與建商共同利益的關鍵。
總結來說,央行的限貸政策不是壓制房市,而是避免房市「燒得太旺、燒得太快」而造成整體經濟的風險。民眾、建商與投資者若能理解政策的初衷,採取理性行動,才能讓房市逐漸走向穩定與健康,並保護長期居住者的權益與財務安全。圖/google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