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仲心態揭秘:為何資深前輩說「房仲怕遇到太內行的客人」?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在購屋市場中,買方與房仲的互動常常影響整個交易進程。一位網友近日分享資深前輩的看法,直言「大部分房仲,都不想帶看到比自己內行的客人」,引發不少討論。這句話背後,既揭露了房仲產業的潛規則,也反映出買方與仲介之間微妙的權力平衡。
房仲的角色:服務還是銷售?
房仲表面上是「服務業」,負責媒合買賣雙方,但實際上也兼具「銷售」角色,因為成交才有佣金。對房仲來說,最理想的客戶是「有需求、願意買單、但對行情與法規了解有限」的人。這類客戶往往更依賴仲介的專業建議,成交機率也相對較高。
然而,一旦遇到過於「內行」的客人,情況就不一樣了。這些客人往往對區域行情、法規規定、貸款條件甚至裝潢成本都瞭若指掌,提出的問題專業又犀利,可能讓房仲沒有太多操作空間。對仲介而言,這樣的客人雖然認真,但過程往往費時費力,甚至會質疑房仲的專業度或談價策略。
為何房仲會有「怕」的心態?
從業界角度來看,這種「怕」未必是真正的害怕,而更像是一種「效率考量」。房仲每天接觸的客戶很多,帶看、解說、跑流程都是時間成本。如果一位客戶事事精算、對行情熟悉,仲介就可能判斷「成案機率低、耗費心力高」,因此對帶看意願降低。
同時,也有些房仲擔心「專業被挑戰」。內行客戶若在帶看過程中糾正房仲,甚至直接和屋主溝通,會讓仲介失去話語權。這對部分仲介而言,確實是一種壓力。
買方該怎麼應對?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懂行情、會計算絕對是好事,但過度展現專業,有時反而讓仲介退縮。
比較聰明的做法,是在與房仲互動時保持彈性:
表現出需求,但不急迫,讓房仲知道你有誠意。
專業藏一半,不要把所有行情都搬出來說破,留些空間讓房仲覺得有操作的價值。
建立互信,讓仲介知道你願意配合,只是希望找到合理的價格。
如此一來,不僅能維持交易效率,也避免陷入「房仲不想服務」的困境。
M觀點:資訊對稱才是健康市場
其實,房仲怕內行客人,本質上反映的是台灣房市長期以來的「資訊不對稱」。過去買方多半依賴仲介,但現在網路資訊發達,實價登錄公開透明,消費者的專業程度自然提高。這對房仲而言或許是一種挑戰,但長遠來看,卻有助於建立更健康的市場環境。
換言之,買賣雙方之間的拉鋸,其實是資訊時代必然的過程。真正優秀的房仲,應該把「怕內行」轉化為「服務更專業客戶的能力」,因為最終贏得信任,才是房仲長久立足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