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房仲就是賣不動?在地房仲揭密「隱形門檻」 這些細節決定成交關鍵!
【M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在房市資訊透明的年代,大家都以為只要有物件、有行銷、有帶看能力,哪間房仲都能賣房。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近日一位資深在地房仲就在網路上分享自身經驗,直言「外地房仲在我們這裡真的很難成交」,一句話引起許多屋主與房仲熱烈討論,也讓「地緣性」再次成為房市話題焦點。
這名房仲在自己出生長大的區域深耕多年,他坦言,自己在這裡賣房幾乎是「無往不利」,但只要換成外地來的房仲,成績通常不太理想。原因不是能力不好,而是深深卡在「生活理解度」這道看不見的牆。
他舉例,外地房仲可能知道社區附近有學校,但在地房仲知道的是哪個里能分到比較好的班級、哪一條巷子垃圾車時間最準時、哪棟大樓的主委個性豪邁好說話、甚至哪個鄰長特別熱心,遇到事情都能幫忙處理。對許多買家來說,這些生活資訊比房型、樓層、採光還重要,是能不能點頭成交的關鍵。
賣厝阿明也認同這樣的觀察。
他指出,台灣許多傳統區域本來就高度依賴地緣信任,尤其是多代同堂、社區人際關係緊密的地方,「居民傾向『找自己人』,因為覺得比較安心。」這種信任不是靠話術或廣告可以取代的,而是靠時間累積的口碑。
市場專家也補充,在地買氣強的地方通常有相同特徵:
人口流動低、社區熟面孔多、大家彼此多少認識。只要一個客戶滿意,往往就能延伸到整個家族、整個鄰里。這對外地房仲來說就是最難突破的「隱形障礙」,因為沒有足夠的在地脈絡與熟悉度,很難跟買家建立信任。
不過專家也強調,外地房仲並不是完全沒有機會。
關鍵在於是否願意深入了解當地文化與生活方式,而不是只靠物件資料或制式話術。如果是老社區,必須理解住戶最在乎的是熟悉感和安定感;如果是學區宅,就要掌握各校的招生資訊與家長需求;如果是重劃區,則要清楚未來發展與生活機能如何成形。帶看時能講出真正「生活化」的內容,買家才會感受到專業。
房子看似是一筆買賣,但實際上承載的是一個家庭的生活記憶與未來想像,而這份想像只有真正懂當地的人說得出口。地緣性在房市中的影響力確實超乎想像,對屋主來說,找懂區域的房仲往往比找大品牌更有效;對房仲來說,深耕一個區域打造信任,比什麼廣告都重要。畢竟在房市這個圈子裡,有時候一句「我認識你們里長」就勝過一百句銷售話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