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 萬想買 4500 萬?專家一句話打醒全場:你是在買房還是買壓力?| M傳媒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手頭有1200萬現金,年收300萬,買4500萬的房子會不會太硬?」最近在房產論壇上,一則購屋提問引發熱烈討論。這位資金實力不俗的網友,正在考慮進場高端房市,但專家試算後卻發現驚人真相:這樣的財務規劃,可能會讓生活品質瞬間崩盤!
這位網友在論壇上請益,目前手握1200萬現金,年收入約250萬到300萬之間,看中一間總價4500萬的房子,不知道這樣的財務條件是否足夠負擔。這個問題立刻引發兩派論戰,有人認為以他的收入水準應該遊刃有餘,也有人直言這根本是「硬到爆」的選擇。
行員試算,購買4500萬房子,自備款1200萬,需要貸款3300萬。
以目前利率約2.1%、30年期本息攤還計算,每月房貸金額高達12.5萬元。這意味著光是房貸支出,就佔月收入(以年收300萬計算)的50%,已經超出銀行認定的安全範圍。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位網友還需要考慮其他隱形成本。
包括房屋稅、地價稅、管理費等持有成本,每年可能超過20萬元。如果購買的是新屋,還有裝潢費用需要負擔,以4500萬的房屋來說,基本裝潢可能就要200萬起跳,這些都會吃掉原本的自備款。
按合理財務規劃,房貸支出不應該超過月收入三分之一。
以年收入300萬計算,每月房貸上限應該控制在8.3萬元左右,對應的貸款總額約為2100萬,加上自備款後,總價3300萬左右的房子會是比較安全的選擇。
專家的建議很明確:與其硬買4500萬的房子,不如將目標調整在3000-3500萬的物件,留下更多現金作為緊急預備金。畢竟買房是為了提升生活品質,而不是讓自己成為「屋奴」。在當前經濟環境多變的時刻,保留財務彈性遠比追求極限來得重要。與其買在財務懸崖邊,不如選擇自己能安心入眠的房屋總價,這才是真正的智慧置產!
房市觀望熱議:專家揭2026最佳進場時刻,自住族搶先看! | M傳媒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明年房價真的會開始跌嗎?」這個問題最近在各大房產論壇引發熱烈討論。隨著房市交易量持續萎縮,越來越多專家預測市場將進入轉折點,讓許多準備購屋的民眾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究竟這場等待已久的房市修正是否真的即將來臨?現在該勇敢進場還是繼續觀望?
最近房產界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對2026年房市的各種預測。
根據永慶房屋調查,有高達31%的消費者認為未來一年是購屋好時機,其中近六成更將目光鎖定在2026年上半年。這種市場預期並非空穴來風,XXXXX分析,台灣房市已進入「初跌段」,市場出現「殺價取量」現象,與2016年房市反轉的前兆極為相似。
從數據面來看,房市確實已經明顯降溫。
2025年前三季六都建物買賣移轉件數年增率為-27.9%,交易量急凍可見一斑。戴德梁行董事總經理顏炳立更直言,市場已由賣方市轉為買方市場,今年就像是「房地產最後的火車站」。
專家對2026年房市提出更全面的觀察,他認為市場將進入「總量盤整、結構分化」的新階段,整體呈現「量縮價微修、區域與產品表現極度分歧」的格局。這意味著不再是齊漲齊跌的年代,蛋黃區因需求穩定,抗跌性強,房價難有感下降;而供給量大的蛋白區、蛋殼區則面臨較大的價格修正壓力。
對自住客而言,這場市場轉變帶來難得的機會。
隨著投機買盤逐步消退,市場將回歸基本面。賣厝阿明分析,2026年第二季可能成為市場質變的關鍵點,新成屋市場因寬限期結束與轉貸管制,價格可能回落至2022年水準。
不過專家也提醒,期待房價「崩盤」是不切實際的。
XXXX強調:「期待房價下跌兩成是不可能的事」。台灣房市更可能進入一種「高價、低流動性」的新常態,價格會進行溫和修正,而非劇烈下跌。
面對可能的市場轉折,與其盲目等待最低點,不如回歸自身需求與財務能力。
2026年確實可能為自住客提供更好的進場條件,但關鍵仍在於選擇地段佳、需求穩定的房產。正如專家所言,完美時機從來不是市場的共識,而是個人需求與財務能力的交會點。與其追逐難以預測的市場轉折,不如尋找真正適合生活的空間,這或許才是最明智的購屋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