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關稅談判現轉機 20%稅率有望下修 半導體條款成後續關鍵
台美近期針對對等關稅展開談判,初步稅率定為20%,但國內金融業界普遍認為,此稅率仍有下修空間,最終可能降至與日韓相近的15%。然而,真正影響深遠的關鍵在於後續半導體關稅的協商,尤其是美國《232條款》是否將延伸至半導體及ICT產品,將成為台灣產業面臨的最大挑戰。
20%稅率僅為過渡 業界預期下修
台新新光金首席經濟學家李鎮宇指出,雖然20%的稅率看似偏高,但談判尚未定案,且未涉及市場開放與投資議題,因此「心中大石頭可以先放下來」。他強調,台灣應避免落入「兩階段賽局」,必須將對等關稅與半導體關稅綁定協商,否則可能因分階段談判而處於不利地位。
合庫金首席經濟學家徐千婷同樣認為,台灣最終稅率有望下修至15%,與日韓標準趨近,但半導體關稅的談判才是重中之重。
富邦金首席經濟學家羅瑋分析,即便稅率降至15%,新台幣升值已使企業成本壓力大增,尤其傳統產業將面臨嚴峻挑戰。此外,美國可能要求台灣承諾特定投資金額,如同日本同意提供5,500億美元的規模,未來台灣是否需跟進、具體金額與形式為何,均需進一步觀察。
半導體關稅成決勝點 衝擊恐擴及ICT產業
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提醒,儘管20%的稅率優於最悲觀預期,但仍將對傳統產業造成實質影響。真正的關鍵在於8月10日前,美國是否決定將關稅範圍擴大至半導體與ICT產品,此舉可能徹底改變台灣出口結構。若半導體被納入高關稅清單,台灣科技業的競爭力將受直接衝擊,甚至影響全球供應鏈布局。
永豐金首席經濟學家黃蔭基則從總體經濟角度分析,儘管上半年台灣出口表現強勁,年增率預估達8%至9%,但若關稅生效,廠商轉嫁成本的能力將成為關鍵。在轉嫁程度50%至75%的情境下,未來一年出口可能減少24億至48億美元,GDP成長率亦可能下滑0.3至0.6個百分點,對經濟的潛在影響不容忽視。
綜合專家意見,此次關稅談判僅是序幕,真正的考驗在於後續半導體條款的協商
台灣需謹慎應對,避免因讓步過多而損及產業利益,同時也須確保科技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受動搖。在美中貿易角力持續的背景下,台灣如何平衡經濟利益與國際關係,將是政府與企業共同面臨的長期課題。圖/google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