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村成退休新選擇?專家提醒:入住前需審慎評估五大關鍵
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養生村成為許多退休族的居住選項,不僅提供完善的照護服務,還能滿足社交需求,讓長者享受自主生活。然而,空間住宅規劃顧問林黛羚提醒,養生村雖有諸多優點,卻未必適合所有人,建議從「個性、健康、財務、交通、經營風險」五大面向評估,避免入住後才發現與期待落差過大。
養生村優勢與潛在挑戰
養生村的最大優勢在於「無需依賴子女」,提供專人打掃、健康管理、社交活動等服務,讓長者能安心養老。例如,新北淡水的「潤福養生村」採酒店式管理,每月費用約2.7萬至4.9萬元,含三餐與醫療接駁;桃園「長庚養生文化村」則結合醫療資源,月租2萬至3.4萬元,適合健康長者。然而,林黛羚指出,養生村僅接受「生活可自理者」,若健康惡化需轉至養護機構,可能面臨被迫搬離的困境。
五大評估要點:避免退休居住決策失誤
1. 個性與社交適應:養生村多為群體生活,適合喜歡社交、參與活動的長者;若偏好隱私或自由,可能難以適應。
2. 健康狀態限制:多數養生村不提供專業醫療照護,若未來失能,需另尋安養機構,可能造成二次搬遷壓力。
3. 財務長期規劃:養生村費用可能隨通膨調漲,若僅靠賣房資金支應,恐面臨「錢不夠住到老」的風險。
4. 交通便利性:部分養生村位處郊區,如新竹「亞洲健康智慧園區」雖環境優美,但外出需依賴接駁,影響生活自由度。
5. 經營風險與合約:日本2024年已有25家養老院倒閉,主因成本攀升與人力短缺,台灣也需慎選具信譽的業者,避免預付保證金無法取回。
保留原有住宅,彈性規劃退休生活
林黛羚建議,養生村可作為「第二住所」,而非唯一選項。例如,保留原有房產出租,既能分散風險,也能在健康變化時調整居住模式。此外,近年興起的「青銀共居」或「智慧健康宅」也是替代方案,如台中「好好園館」結合各年齡層住戶,月租5.1萬至5.98萬元,適合偏好多元互動的長者。
養生村非萬靈丹,審慎評估才能安居樂老
養生村提供舒適退休環境,但並非人人適合。在簽約前,應實地參訪、比較合約內容,並評估自身健康與財務狀況,才能確保晚年生活既安心又自在。若條件許可,保留原有住宅或選擇彈性方案,將是更穩健的退休規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