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房與護盤的拔河:央行批營建業貢獻低,業者反嗆「沒有我們哪來GDP?」 | M傳媒
房市冷清火氣熱,誰才是台灣經濟的真功臣?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今年房市雖進入寒冬,但吵架的熱度卻不減反增。央行日前重申不打算鬆綁房貸管制,卻順勢補了一刀,暗示營建業對GDP貢獻有限、就業人口也不多,讓建商瞬間炸鍋。群洋國際地產集團 總經理 張惠山表示:「我們繳的稅、養的工人、帶動的材料業都一堆,沒有房地產,政府哪來這麼多財源?」房價不漲還好,一講打房,整個產業的火氣全出來。
營建業真的「貢獻不大」嗎?
從數據看,營建工程業的GDP占比約2%到3%,看似不高,但它帶動的效應其實龐大。當工地開挖,水泥、鋼筋、木工、油漆、營造、水電、傢俱、家電通通被帶起來。根據主計總處的「投入產出表」,營建業的向後關聯係數達2.08,代表每投入1億元,就能帶動其他產業2.08億元需求,排名全台第六。這不是小數字,而是實打實的經濟火車頭效應。
張惠山說明,不動產業更誇張,向前關聯係數高達2.24,也就是說其他產業花1億元,就能讓房地產市場多2億多的需求。換句話說,房地產不只是建築業的終點,也是服務業、金融業的起點。
央行的話沒錯,但建商也不是全無理
央行批營建業「對GDP貢獻不高」,其實是指表面數字。營建工程業創造的附加價值來自投資需求,容易受景氣波動影響;但不動產業中「設算租金」部分,也就是住戶自用住宅的理論租金,貢獻了約八成附加價值。央行認為那不是實質產出,但從市場角度看,這筆「租金」正是住宅提供居住服務的價值。如果這都不算貢獻,難道要房子都不蓋才算乾淨?
營建業者更強調稅收面的影響。從地價稅、土地增值稅、房屋稅到房地合一稅,平均每年佔全國稅收的10%上下,這些稅金不只支撐地方政府,更挹注長照、社宅等公共政策。換句話說,政府打房收的錢,也多半來自被打的那群人。
房市過熱會傷身,但過冷也難活
的確,房市若太熱,會造成資金過度集中。例如泰國1997年金融風暴、中國從2022年起連跌41個月的房價,都印證「泡沫之後就是崩盤」。央行的防泡沫邏輯無可厚非,但打得太狠,反而可能拖累經濟。去年第七波信用管制上路後,全台預售屋成交量年減七成,中古屋價跌近7%,營建業對經濟成長率的貢獻也從10.6%掉到7.4%。這種「保房價、傷產業」的兩難,正是眼下最大的挑戰。
張惠山|房市政策不能只看K線,要看人心
房市的冷與熱,其實反映的是信心。當央行出手過重,企業縮手、工地停工、投資轉向,就業市場自然受影響。營建業也許不是最有效率的GDP來源,但卻是能最快「讓錢動起來」的產業。若房價高漲是病,政策應該對症下藥,而不是讓整個病人失血。高房價是問題,沒人敢投資也是問題。要讓台灣經濟動起來,不是打誰的臉,而是找出一條「既能穩房價、又能穩就業」的共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