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貸違約率0.07%真相!『三緊時代』來臨 這3類人恐成首批倒韭菜
最新數據顯示,儘管央行連續七波信用管制重拳出擊,台灣住宅貸款違約率仍維持歷史次低水準。但這份表面平靜的成績單,可能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隨著銀行「鑑價、成數、利率」三緊政策發威,加上史上最大交屋潮與寬限期到期海嘯雙重夾擊,那些在房市多頭時期大膽運用財務槓桿的投資客、預售屋買家與高總價換屋族,正站在懸崖邊緣。
深入剖析這份違約率報告,會發現幾個令人不安的訊號
台北市違約率0.1%雖屬歷史低檔,但已是七都最高,這反映高房價區的壓力鍋正在升溫。更值得警惕的是台南、高雄違約率緩步攀升的趨勢,這些曾被科技題材炒熱的區域,如今正面臨投資客退場的考驗。當科技大廠擴廠腳步放緩,那些期待「台積電效應」的短線買家,恐將成為第一批倒下的骨牌。
銀行端傳來的消息更不容樂觀。目前市場已出現3%以上的高利率個案,與過去1.6%的甜蜜點形成強烈對比。尤其2022年申請寬限期的族群將在明年陸續到期,每月還款金額可能瞬間暴增2-3倍。住商機構研究發現,這些「寬限期難民」多集中在預售屋轉約客與第二屋投資者,他們當初的算盤是「以時間換取房價上漲空間」,如今卻碰上史上最嚴峻的「三緊時代」:銀行緊縮鑑價、降低貸款成數、調升利率,讓原本的財務規劃全盤崩潰。
新竹0.03%違約率是這風暴避風港
竹科工程師穩定的高收入,確實為區域房市提供堅實支撐。但這也凸顯其他地區的潛在風險——當科技業以外的受薪階級,面對薪資成長停滯與房貸負擔加劇的雙重壓力時,那個0.07%的全國平均值,還能維持多久?
對自住客而言,現在進場必須精算「利率高原期」的還款能力,避免成為下一波違約黑數;對投資者來說,與其期待政府救市,不如盡快調整槓桿水位。歷史告訴我們,違約率從來不是緩升的溫度計,而是一觸即發的壓力閥—當它真正開始跳動時,通常為時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