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工穩死、不開工等死」建商資金鍊崩效應擴大 專家示警:這波風暴比2016年更慘烈
台中沙鹿一家建商近日突然宣布停工,並向協力廠商發布公告,坦言因政府政策導致經營困難,公司自7月31日起資金周轉失衡,工程票款無法如期兌現,只能暫停所有工務所施工,並預計三個月內召開協調會,商討工程款項處理事宜。這起事件,猶如房市嚴寒中冰山一角,突顯中小型建商正陷入資金斷鏈的風暴核心。
這起風波並非個案。自政府祭出連番打炒房措施,尤其是央行去年9月啟動第七波信用管制以來,房市買氣迅速退燒,嘉義、花蓮、桃園等地也接連傳出中小建商財務崩盤事件。不動產估價師陳碧源指出,現今小型建商面臨的資金壓力甚至超越2016年房地合一稅上路時的房市低谷,當年雖然市場冷清,但交屋仍能進行,並可仰賴餘屋貸款解套,並未普遍出現斷鏈問題,反觀當下則是連基本周轉都面臨窒礙。
房市買氣遲滯,建商陷入「開工穩死、不開工等死」的兩難局面。一方面開案容易陷入虧損,另一方面閒置也無法應對現金流壓力。為求去化庫存,不少建商開始主動讓利,包括明降價格、送裝潢與家電等手法,降幅普遍落在總價5%至10%,部分個案甚至有更大折讓。然而,這些降價手段也對上游營建供應鏈造成壓力,迫使模板、水電等五大工程包商不得不首度同步下修承包價格。
回顧過去五年,因缺工缺料導致承包價節節攀升,營建包商生意好到「連電話都不想接」。如今情勢急轉直下,隨著房市從去年第四季進入下行循環,新建案減少,大樓完工後銷售不易,首先受創的模板工程單價從2024年高點每坪14,600元重挫至11,500元,跌幅超過兩成。水電、鋼筋、水泥等項目也出現不同程度下修,連帶使整體造價成本下降。以15層樓高的住宅建案為例,五大工程包商佔造價比重達五至六成,加上室內裝修,造價從高峰的每坪16萬元降至15.2萬元,約下滑5%。
然而,就算建商努力壓低成本,市場銷售仍難見起色。購屋者如今普遍理性,精比各案之後再回頭議價,使建商售屋更為艱難。在此局勢下,建商將勢必進一步向上游包商施壓,試圖壓縮更多發包費用。這也意味著,營建業上游多年來「吃香喝辣」的景況將進入尾聲,整體市場正走向結構性調整。
此波寒流是否會擴及更多中小建商,尚難斷言,但現階段顯然已進入資金生死線的臨界點。若房市未能在短期內回暖,恐將掀起更深層的連鎖反應,從停工、倒閉到法拍潮,房市的真正考驗恐怕才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