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淨零建築新時代:從政策規範到實務落地的關鍵轉型
在全球淨零排放浪潮下,臺北市環保局近日於南港LaLaport舉辦「環境影響評估法規及教育宣導」活動,吸引逾百位產官學界專業人士參與。這場活動不僅是政策宣導,更是一場淨零建築的實務交流,透過法規解析與案例觀摩,展現臺北市如何從制度設計到實際開發,逐步落實建築節能與低碳轉型的決心。
從綠建築到建築能效全面升級
臺北市自2024年11月起,已要求環評開發案的新建建築物必須取得「黃金級綠建築」與「智慧建築標章」,並同步達到「建築能效分級第1+級」標準。這項政策不僅適用於大型開發案,未來更將分階段擴及所有新建建築,包括市有建築與民間建案,目標是全面提升建築能源效率,降低城市碳排。
值得注意的是,臺北市的建築能效政策並非僅停留在法規層面,而是透過具體的技術輔導與案例分享,協助業者落實。例如,活動中台灣建築中心經理侯雅壹詳細解說建築能效評估的申請流程,而中國科技大學副教授陳海曙則分享如何透過建築外殼節能、智慧監控系統與再生能源整合,讓建築物在設計階段就納入減碳思維。
南港LaLaport淨零建築示範
活動的壓軸環節是南港LaLaport的實地參訪,該案被視為臺北市淨零建築的典範。從環評階段開始,LaLaport就承諾採用低碳建材、設置太陽能板與雨水回收系統,並導入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動態調度用電設備,確保能源使用效率最大化。這種「設計即減碳」的思維,正是臺北市希望推廣的開發模式,讓建築不僅是硬體建設,更是城市永續的載體。
公私協力打造淨零臺北
臺北市環保局強調,未來將持續舉辦類似活動,強化業者對淨零建築的理解與實踐能力。同時,隨著《臺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的施行,市府也將進一步要求用電大戶履行再生能源義務,並推動建築能耗管理,從政策、技術到市場機制,全方位加速淨零轉型。
這場活動不僅是法規宣導,更象徵臺北市建築產業的典範轉移,從過往追求規模與效率,轉向兼顧環境永續的發展模式。在2050淨零目標的驅動下,臺北正逐步建構一個更低碳、更智慧的城市建築生態系。圖/google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