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過熱?新成屋庫存創新高、空屋率連漲 專家示警供給失衡風暴
內政部最新公布的住宅市場統計數據顯示,台灣正面臨新成屋庫存持續攀升的結構性問題。截至2023年第4季,全國待售新成屋數量達到11萬1,085宅,創下統計以來新高紀錄。這項數據不僅反映當前房市的供需失衡,更預示未來房價可能面臨的調整壓力。
細究這波新成屋庫存增加的趨勢,可以發現幾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從時間軸來看,待售新成屋數量從2021年第1季開始呈現上升趨勢,相較於2020年第3季至2021年第4季維持在7萬宅左右的平穩狀態,近兩年來已增加超過4萬宅。六都之中,以新北市2萬542宅最多,主要集中於板橋、新莊、三重與淡水等推案熱區;台北市則以4,468宅最少,顯示不同區域面臨的庫存壓力存在明顯差異。
進一步分析區域分布,桃園市的龜山、中壢與桃園區,台中市的北屯、南屯、烏日與西屯區,台南市的安南、永康與歸仁區,以及高雄市的楠梓、三民與鳳山區,都是新成屋庫存較高的行政區。與去年同期相比,六都待售新成屋數量全數增加,其中台北市、台南市與高雄市增幅較為顯著,反映這些地區的供給壓力正在快速累積。
與此同時,全國低度使用住宅(空屋)數量也攀升至91萬4,196宅,占全國住宅稅籍9.79%,較上半年增加5萬1,750宅。區域分布上,台北市7.09%與新北市7.45%的空屋率最低,連江縣17.39%與金門縣17.31%則最高。六都之中,以高雄市空屋率增加0.66個百分點最多,台中市與台南市各增0.59個百分點次之。這些數據顯示,台灣住宅市場正面臨供給過剩與資源閒置的雙重挑戰。
這波新成屋庫存增加的現象,主要源自近年建照核發量維持高檔,加上營建工程陸續完工所致。然而,在央行升息、信用管制等政策影響下,市場消化速度明顯放緩,導致庫存持續堆積。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區域如雙北的板橋區與永和區,空屋率已降至6%以下,顯示都會核心區的住宅需求仍然穩健;反觀偏鄉地區空屋率普遍超過20%,凸顯城鄉發展失衡的結構性問題。
面對住宅市場的供需變化,購屋者應更加審慎評估。高庫存區域可能意味著未來議價空間擴大,但也需留意建商財務壓力對交屋品質的潛在影響。主管機關或許需要思考,如何透過政策工具促進市場健康發展,避免資源錯置。這些統計數據不僅是市場分析的基礎,更是檢視居住正義與資源分配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