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東逃稅!8千件查核開鍘至年底 補稅金額暴增3倍:地下租市無所遁形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租屋沒報稅,真的沒事嗎?」這句話近年在租屋族與房東圈中成為敏感話題。根據財政部最新報告顯示,從2021年至2023年,個人非自住房屋租賃所得被查補稅者,每年都超過25萬件,補稅金額年年破8億元。如今,隨著第四季新一波「租屋熱區」稽查展開,國稅局已鎖定8,000件高風險案件,查核行動預計持續至年底。
財政部強調,此舉並非單純「抓逃稅」,而是為維護租稅公平。配合行政院「健全房地產市場方案」,目前的查核重點包括三大方向:一是個人不動產交易與租賃所得,二是營利事業不動產交易所得稅,三是境外資金回流後購置不動產的資金流向。換句話說,從個人到法人、從國內到海外資金,全都在稽查雷達中。
值得注意的是,「個人不動產相關所得專案」的成果驚人。自2020年施行以來,查核件數從首年的2,484件暴增至2023年的9,963件,增幅超過4倍。補徵稅額也從6.99億元激增到2024年的23.23億元,顯示稅務單位對短期炒作與租金逃漏稅的打擊力道愈來愈強。
而在法人部分,針對營利事業不動產交易所得的專案查核也同樣「火力全開」。根據賦稅署資料,從2020年至2024年,累計查核近2,000件案件,補稅總額高達235億元。這顯示部分企業仍透過資產轉換或股份交易「節稅」,但如今這類手法幾乎全被掌握。
此外,針對「囤房大戶」的查核更是三波連發。2021年先鎖定持有10戶以上非自住房屋的房東;2022年則針對5戶以上者展開第二波;今年更強化大數據比對,鎖定租金收益異常、報稅金額偏低或無申報的高風險對象。根據統計,前兩波查獲率超過5成,也讓許多「多屋族房東」開始主動補報,以免被追稅連帶罰鍰。
事實上,財政部的這一連串動作,背後也透露出租屋市場的「灰色地帶」正被迫浮上檯面。過去不少房東擔心申報後房屋稅、地價稅負擔變重,寧可冒險不報。但隨著稅務單位透過水電用量、租金補貼資料、租屋平台資訊進行交叉比對,逃稅空間已愈來愈小。
M觀點:
台灣租屋市場長期存在「報稅與現實脫節」的現象,部分房東以現金收租、口頭合約規避稅務,讓政府難以掌握實際租金規模。但隨著查核科技化、租稅資料整合化,這場「租稅轉型」幾乎已成定局。對房東而言,主動申報不僅能避免罰款,還能享有自用優惠與扣除額;對房客而言,報稅透明也意味租屋權益更受保障。租市黑數的時代,正在被一場又一場的查稅行動徹底改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