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仲業『細胞分裂』時代終結!專家警告:下半年恐爆倒閉潮
「全台每天新增1.2家房仲」瘋狂擴張時代正式終結!隨著央行信用管制緊縮、房貸利率攀升,2025年房市交易量急凍,房仲業迎來近十年最冷寒冬。根據房仲公會全聯會最新統計,今年5月全台房仲家數僅7,906家,半年來幾乎「零成長」,相較過去五年每年狂增400家的盛況,市場擴張引擎已完全熄火。
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僅2成房仲能維持獲利,其餘不是勉強打平就是深陷虧損。尤其台中、新北等過去展店熱區,如今面臨「僧多粥少」困境,部分加盟業者甚至開始低調尋求頂讓。房仲公會示警,若交易量持續探底,下半年恐掀起一波「關店潮」,重演2017年房市冰河期的慘況。
這波房仲業的急凍,根源於「資金緊縮」與「信心崩盤」雙重打擊。
央行第七波信用管制不僅限縮第二戶貸款成數至5成,更取消寬限期,直接掐斷投資客資金鏈。加上新青安貸款效應退燒,自住買盤轉為觀望,導致全台預售屋交易量暴跌7成,中古屋市場也近乎腰斬。
賣厝阿明表示,過去五年,房仲業靠著低利率與房價上漲紅利瘋狂擴張,全台總店數從2017年的5,394家暴增至近8,000家,台中、新竹等熱區甚至出現「一條街三家房仲」的飽和現象。然而,隨著市場轉冷,高密度競爭使佣金收入銳減。業者坦言,以往6%的服務費已被買方砍至1%成常態,部分加盟店每月燒15萬廣告費,卻換不到10組客詢。
房仲業正從「人員流失」逐步升級至「店面裁撤」
業內觀察,景氣反轉初期,多數業者會先縮編人力、減少開支,但若低成交量持續超過三季,資金壓力將迫使店東做出更激烈調整—包括品牌轉換、區域整併,甚至直接關店。
「高抽成、低底薪」傳統房仲模式,面臨挑戰
資深房仲透露,許多新人因半年成交不到1件,被迫轉行外送或兼差,而老手則苦於客戶「只問不買」,帶看成本全數自行吸收。
儘管部分專家呼籲政府放寬信用管制,挽救瀕臨窒息的市场,但央行態度依舊強硬,強調打炒房政策不會轉彎。
對消費者而言,這場寒冬或許是議價的好時機,但對近8,000家房仲業者來說,如何在「佣金縮水、成本高漲」的夾縫中生存,將是2025年最殘酷的考驗。正如一位業者苦笑:「以前是拚成交,現在是拚誰能活到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