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由於您使用的瀏覽器已經過時,微軟已經於2016年停止IE10以下瀏覽器的技術支援,請您安裝Google Chrome瀏覽器
  1. 首頁
  2. M-News
  3. M-news

停車位尺寸陷阱:符合法規卻停不進車?

停車位尺寸陷阱:符合法規卻停不進車?
M-news 停車位尺寸陷阱:符合法規卻停不進車? 在都會區,停車位不僅是生活必需品,更是購屋時的重要考量。然而,許多消費者發現,明明購買的停車位「符合法規」,卻停不下自己的愛車,尤其是休旅車或大型房車。這背後隱藏著停車位尺寸的設計陷阱,以及建商如何透過「虛坪設計」壓縮空間的實務問題。本文將深入探討這些問題,並提供解決建議。

停車位尺寸陷阱:符合法規卻停不進車?

在都會區,停車位不僅是生活必需品,更是購屋時的重要考量。然而,許多消費者發現,明明購買的停車位「符合法規」,卻停不下自己的愛車,尤其是休旅車或大型房車。這背後隱藏著停車位尺寸的設計陷阱,以及建商如何透過「虛坪設計」壓縮空間的實務問題。本文將深入探討這些問題,並提供解決建議。

 

實務問題:法規與現實的落差

1. 法規規定停車位最小尺寸(2.5m x 6m),為何仍停不下休旅車?

根據《建築技術規則》,停車位的最小尺寸為寬2.5公尺、長6公尺。然而,這只是「最低標準」,並未考慮實際使用需求:

車輛尺寸逐年增大:現代休旅車寬度常超過1.9公尺,加上後視鏡展開後,所需空間遠大於法規尺寸。

停車格設計問題:許多建商為增加車位數量,將車位緊鄰牆柱或機械設備,導致實際可用空間縮水。

開門空間不足:即使車輛停得進去,也可能因車門無法完全打開而影響上下車便利性。

 

2. 建商如何透過「虛坪設計」壓縮停車位空間?

建商為最大化利潤,常利用以下手法「合法」壓縮車位空間:

共用車道:將車道空間計入停車位面積,導致實際停車空間縮小。

緊鄰牆柱:將車位緊靠牆柱或機械設備,減少可用寬度。

模糊標示:在銷售時僅標示「符合法規尺寸」,卻未告知實際可用空間。

案例:購屋後發現停車位太小,如何爭取權益?

案例消費者在購屋時,建商宣稱停車位「符合法規尺寸」,但交屋後發現車位緊鄰牆柱,實際寬度僅2.3公尺,無法停放自家的休旅車。消費者向建商反映,卻被告知「車位尺寸合法,無法退換」。

 

解決方案

 

確認契約內容

檢查買賣契約中是否明確記載車位尺寸及位置圖。

若建商未提供詳細資訊,可主張契約不完整,要求解約或賠償。

 

尋求專業測量

委託專業測量單位確認車位實際尺寸,若與契約不符,可作為求償依據。

 

法律途徑

若建商拒絕處理,可透過消保官或提起民事訴訟,主張「物之瑕疵擔保責任」,要求退還部分價金或更換車位。

集體行動

若社區內有多位住戶遭遇相同問題,可聯合向建商施壓,提高談判籌碼。

 

如何避免停車位尺寸陷阱?

 

購屋前詳細確認車位尺寸與位置

要求建商提供車位平面圖,並親自丈量實際空間。

確認車位是否緊鄰牆柱、機械設備或其他障礙物。

 

考慮未來需求

若計畫購買休旅車或大型房車,應選擇寬度至少2.7公尺以上的車位。

預留開門空間,避免上下車不便。

 

查閱社區規約

確認社區是否允許更換或轉讓車位,以備不時之需。

 

諮詢專業人士

購屋前可請教建築師、地政士等專業人士,評估車位設計是否合理。

 

【M傳媒】停車位尺寸陷阱不可輕忽

停車位尺寸問題看似微小,卻可能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消費者在購屋時,務必仔細確認車位實際尺寸與設計,避免落入「符合法規卻停不進車」的陷阱。若已購入不合用的車位,應積極爭取權益,透過法律途徑或集體行動,維護自身利益。唯有提高警覺,才能在停車位投資中真正「停」得安心。

圖片來源 新北市政府

Message Board

訪問者